今天,周四下午,我的心理咨询门诊。碰到个值得思考的案例。
这个患者,既往有躯体不适感,感觉腰背不适,发病前曾在外面挂水。以前一直挂某种水,但那次去了之后,接诊的医生建议换另一种水。结果患者之后不久出现失眠,难以入睡,出现情绪低落,烦躁,消极,兴趣下降,呈现出典型的抑郁发作的特点。
但他没有考虑到是抑郁发作,因为病情发作前曾经挂了一种新的药物,就坚信不疑地认为,是这个水导致了自己的失眠,导致自己出现不适主诉,即便这个水停到至今已经有3个月了,但他仍坚信是这个水导致的。曾在我院门诊就诊,给予抗抑郁药物治疗,但服药3天后,患者自行停用。停用的原因是因为自己内心烦躁打自己的脸。这次就诊时,病情已经非常严重,甚至出现想死年头,谈话中出现明显的哭泣。
对于这个病人的处理,首先向其耐心解释抑郁症的发生,告知与之前他在其他医院使用的药物没有太大关系,一方面因为这个药物在我们医院也应用非常广泛,没有出现过这种情况,就算存在个体差异,一般药物引起的不适感在停药一段时间后就会消失,不会呈现出持续加重的情况。期间做了好几个比方,解释非常详细到位。然后,对这个病人却没有效果,他依然顽固坚持自己的看法,不为所动。我再次耐心解释了抑郁症的发病特点。病人对病情有了一定了解后,悲伤情绪有所患者,但依然坚信自己的看法。这时候,我知道这个病人陷在一种负性情绪里,看待问题的时候,会选择性只看负性一面。因此,必要改变这种负性情绪。在患者悲伤情绪严重,存在消极观念时,单纯的心理治疗显然会变得软弱无力,因此需要联合抗抑郁药物。考虑这个病人的性格,耐心向其他解释了这个药物可能的不良反应,告知起效时间,以及疗效的特点。至于,效果如何,有待观察。
在此,想总结的是两点:
1、尽管我们现在提倡医学的模式是生物心理社会模式,但病人应该根据每种病自身特点,了解生物、心理和社会等因素在其中可能占的作用,不要以偏概全的认准一点,否则耽误的是自己的病情,损害的是自己的健康。
2、 作为医生,当我们发生和病人就某一个问题无法达成一致意见时,至少短期内无法达成时,可以先解决其痛苦,解决彼此共同认可的东西,然后一步一步来。有时候,必须知道罗马不是一天建成的。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