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碰到这样一个病人:主要症状是焦虑烦躁、心慌手抖、多个部位的躯体不适感,如感觉头部被箍住,感觉全身发烫,觉得活着没意思,有想死念头。乍一看,很简单,要么焦虑障碍,要么抑郁发作。
但这个病人有一些不一样的地方:行动迟缓,走路是踱步,慢慢往前挪,发病后更为明显,最严重时觉得浑身无力,躺在床上拽不动被子,吃饭咀嚼不下东西,伴有手抖。情绪烦躁时手抖更为明显。在南京诊断帕金森可能,在上海北京考虑多系统肌萎缩可能,但反复排查,并经多次查房讨论后,排除了帕金森。
转至心理科和精神科治疗,服用过多种抗抑郁药物,最初那一次,效果非常好,之后一直效果欠佳。几乎吃遍了抗抑郁药,但病情总体欠佳。近年来,在加大剂量后,会出现乱语,讲一些莫名其妙的话,如觉得家里有人。但神经内科的多次住院和查房,都排除了神经系统的剂量,考虑抑郁可能性大。
因此,我们医生之间产生了争论:神经科排查后没有发现器质性问题,那根据症状是否还能继续给予脑器质性精神障碍的诊断,之前神经科与心理科的会诊确定的抑郁症是否仍首先考虑?
这让我想起来N多年前碰到一个类似病人,症状很像这个病人,被诊断为抑郁症有6年,一直按照抑郁症治疗,近半年甚至下了伴有精神病性症状的抑郁的诊断。在我这次接诊之前的2个月,在某病区住院时仍旧按照抑郁症诊断。
当时,自己很犹豫和挣扎,一方面自己觉得应该是脑器质性精神障碍,但反复检查均没有脑器质性病变的依据,而且既往一直都考虑抑郁症,包括2月前在多个专家查房后依然考虑抑郁症。这时候,我是否要根据自己的感觉做判断了?是否要在没有依据的情况下下一个本应该有依据的脑器质性精神障碍的诊断呢?
后来,自己还是遵从了内心感受,按照自己的判断做出了脑器质性精神障碍的诊断。医疗过程很多时候是一个摸索的过程,没有人能100%正确,即便是最知名的专家也不能保证。这时候,依照自己所观察到的和所能理解的做出判断,只要是有依据的有理由做出这种判断,应该是能够获得理解的。幸运的是,那个病人,在我把他的诊断从抑郁症改为脑器质性精神障碍后,在科查房里科主任及多数医生也认同了,从此以后把诊断从抑郁症彻底改为脑器质性精神障碍,给了相应的对症治疗和病因治疗,效果较前有所好转。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