治疗前应确定治疗的靶症状,即对患儿日常生活、学习或社交活动影响最大的症状。抽动通常是治疗的靶症状,而有些患儿治疗的靶症状是共患病症状,如多动冲动、强迫观念等。治疗原则是药物治疗和心理行为治疗并重,注重治疗的个体化。
1、药物治疗:对于影响到日常生活、学习或社交活动的中至重度TD患儿,单纯心理行为治疗效果不佳时,需要加用药物治疗。药物治疗要有一定的疗程,适宜的剂量,不宜过早换药或停药。
(1)常用药物:
①多巴胺受体阻滞剂:是TD治疗的经典药物。常用药物如下:硫必利又称泰必利,常用治疗剂量为150~500 mg/d,2~3次/d,副作用少而轻,可有头昏、乏力、嗜睡、胃肠道反应等
②中枢性α受体激动剂:常用可乐定:受体激动剂,特别适用于共患ADHD的TD患儿;对口服制剂耐受性差者,可使用可乐定贴片治疗;
③选择性5羟色胺再摄取抑制剂:为新型抗抑郁药,如氟西汀、帕罗西汀、舍曲林、氟伏沙明等,有抗抽动作用;与利培酮合用可产生协同作用;还可用于TD+强迫障碍治疗。
④其他药物:氯硝西泮、丙戊酸钠、托吡酯等药物具有抗TD作用(抗癫痫药物),其中氯硝西泮治疗剂量为1~2 mg/d,2~3次/d,常见副作用为嗜睡、头昏、乏力、眩晕等;丙戊酸钠治疗剂量为15~30 mg/(kg?d),注意肝功能损害等副作用;托吡酯治疗剂量为1~4 me∥(kg?d),应注意食欲减退、体重下降、泌汗障碍、认知损害等副作用。应用多受体调节药物联合治疗或探索新药,已成为难治性TD治疗的趋势。
(2)药物治疗方案:①首选药物:可选用硫必利、阿立哌唑、可乐定等。从最低剂量起始,逐渐缓慢加量(I~2周增加一次剂量)至目标治疗剂量。②强化治疗:病情基本控制后,需继续治疗剂量至少I~3个月,予以强化治疗。③维持治疗:强化治疗阶段后病情控制良好,仍需维持治疗6~12个月,维持剂量一般为治疗剂量的1/2~2/3。强化治疗和维持治疗的目的在于巩固疗效和减少复发。④停药:经过维持治疗阶段后,若病情完全控制,可考虑逐渐减停药物,减量期至少l~3个月。若症状再发或加重,则恢复用药或加大剂量。⑤联合用药:当使用单一药物仅能使部分症状改善,或有共患病时,可考虑请神经科会诊,考虑联合用药;难治性TD亦需要联合用药。
2、非药物治疗
(1)心理行为治疗:是改善抽动症状、干预共患病和改善社会功能的重要手段。对于社会适应能力良好的轻症患儿,多数单纯心理行为治疗即可奏效。首先通过对患儿和家长的心理咨询,调适其心理状态,消除病耻感,通过健康教育指导患儿、家长、老师正确认识本病,不要过分关注患儿的抽动症状,合理安排患儿的日常生活,减轻学业负担。同时可给予相应的行为治疗,包括习惯逆转训练、暴露与反应预防、放松训练、阳性强化、自我监察、消退练习、认知行为治疗等12…。其中习惯逆转训练、暴露与反应预防是一线行为治疗㈨。
(2)神经调控治疗:重复经颅磁刺激、脑电生物反馈和经颅微电流刺激等神经调控疗法,可尝试用于药物难治性TD患儿的治疗。深部脑刺激疗效较确切,但属于有创侵人性治疗,主要适用于年长儿(12岁以上)或成人难治性TD的治疗。
3、共患病治疗
(I)共患ADHD(TD+ADHD):是最常见的临床共患病。可首选中枢性α受体激动剂:如可乐定,同时具有抗抽动和改善注意力的作用心。托莫西汀不诱发或加重抽动,也适用于共患ADHD的TD患儿。中枢兴奋剂存在加重或诱发抽动的潜在危险,但临床证据并不一致,临床实践中也有将哌甲酯用于TD+ADHD治疗的成功经验。现一般主张采用常规剂量多巴胺受体阻滞剂(如硫必利)与小剂量中枢兴奋剂(如哌甲酯,常规用量的1/4~1/2)合用,治疗TD+ADHD患儿,可有效控制ADHD症状,而对多数患儿抽动症状的影响也不明显。
(2)共患其他行为障碍:如学习困难、强迫障碍、睡眠障碍、情绪障碍、自伤行为、品行障碍等,在治疗TD的同时,应采取教育训练、心理干预、联合用药等疗法,并及时转诊至儿童精神科进行综合治疗。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