肩周炎,又称肩关节周围炎,初期主要表现为肩关节疼痛,中医学称为“漏肩风”;若迁延日久,肌肉萎缩、粘连、关节活动受限,则称为“肩凝症”。
肩周炎是肩部关节囊和关节周围软组织的一种炎症性的退行性疾病,好发于五十岁左右的年龄,女性发病率略高于男性,多见于体力劳动者,与肩周围软组织的退行性变、劳损、外伤及感受风寒湿邪等因素有关。糖尿病人中更多见,尤其是目前处于“四九”天,病人因此就诊较多见,经在我科内服特色中药制剂,中药穴位贴敷配合中药离子导入治疗效果满意,现介绍相关按摩保健知识。
【病因病机】
1、气血不足:年老体虚或因劳累过度而导致肝肾精亏,气血不足,筋失所养,血虚生痛,久之,则筋脉拘急而不用。
2、外感风寒湿邪:久居湿地,风雨露宿,夜寐露肩当风,以致风寒湿邪客于血脉筋肉。在脉则血凝而不流,脉络拘急而疼痛。寒湿之邪淫溢于筋肉则屈而不伸,痿而不用。
3、外伤筋骨:跌扑闪挫,筋脉受损,瘀血内阻,脉络不通,不通则痛。久之,筋脉失养,拘急不用。
【辩证分型】
1、漏肩风:单侧或双侧肩关节疼痛,常突然起病,逐渐加重,向上臂、肩胛及前臂部放射,昼夜均痛,入夜尤甚,继则关节活动受限,不能上举、外展及后伸,常从一侧开始,再游走至另一侧或双侧同时发病,个别始终只见一侧病变。
2、肩凝症:肩痛日渐减轻,肩关节周围肌肉组织萎缩下陷,肌肉松软无力,骨髂突出,若不及时治疗,关节进一步凝固,粘连,活动明显受限。
【诊断要点】
1、疼痛:早期呈阵发性疼痛,常因天气变化及劳累而诱发,以后逐渐发展到持续性疼痛,并逐渐加重,昼轻夜重,夜不能寐,不能向患侧侧卧。肩部受到牵拉时,可引起剧烈疼痛。
2、压痛:肩关节周围有广泛的压痛,并可向颈部及肘部放射。
3、肌肉萎缩:后期出现肩周围肌肉萎缩,如三角肌、斜方肌、胸大肌、冈上肌、冈下肌、肱二头肌、肱三头肌均见萎缩。
4、功能活动受限:上肢上举、外展、后伸均感困难。特别是当肩关节外展时,出现典型的“扛肩”现象,梳头、穿衣等动作均难以完成,严重时,肘关节功能亦受限,屈肘时手不能摸肩。
5、X线检查:一般无异常,可排除骨关节本身的病变。
【治疗原则】
肩周炎早期用较轻柔的手法在局部治疗,以疏筋活血、通络止痛;晚期可用较重的手法并配合肩关节各功能位的被动活动,以松解粘连、滑利关节。
肩周炎中医中药治疗亦有奇效,内服中药,外敷中药那时中药离子导入治疗更有利于缓解症状。
【按摩治疗】
1、躯体按摩法:
⑴患者侧卧,患侧向上,患臂平放在侧胸前,手掌向下置于大腿外侧。治疗者用双手拇指对置于患者患侧肩关节上方肩k穴处,其余两手四指扶住上肢,自上向下沿上肢外侧,经会穴至肘尖上方天井穴止,反复推动2~3分钟。再以同样的手法推上臂内侧。
⑵点肩k穴、肩s穴、肩贞穴各3分钟。
⑶患者端坐,医者以与患者患侧相同的手臂托住患者的前臂,另一手固定患肩。双手协同使患肩做前屈、后伸、内收、外展及旋转的动作。活动幅度应逐渐加大,使患者有牵拉、酸胀、微痛感。
⑷用搓法由肩部到前臂反复搓动,以此作为治疗的结束动作。
2、手部按摩法:
用拇指、食指尖端按压中渚、商阳、外关、二间、少泽、阳池、养老等穴,每穴50~80次。
3、足部按摩法:
搓热双脚,刺激肩、肩胛骨、颈项、斜方肌等反射区各2分钟,在刺激肩反射区时力量要大。刺激同时让患者忍痛活动患肩,常可获得事半功倍的效果。
【自我保健】
1、用手掌在肩部及上臂做一松一紧的捏拿法,然后用双手掌在肩部做拍打法,按压肩井、肩k、肩s、曲池、合谷等穴。
2、爬墙活动:面对墙壁,用双手或单手沿墙壁缓慢向上爬动,患侧上肢尽量高举,然后再缓缓向下回到原处,反复数次。
3、体后拉手:双手向后,由健侧手拉住患侧腕部,渐渐向上拉动,反复进行。
4、外旋锻炼:背靠墙而立,双手握拳屈肘,两臂外旋,尽量使拳背碰到墙壁,反复数次。
5、甩手锻炼:取站位,做肩关节前屈、后伸及内收、外展运动,动作幅度由小到大,反复进行。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