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1月统计结果,全国每分钟有6人被诊断为恶性肿瘤,癌症患者人人自危, “癌症是不治之症!”这是时下绝大多数人对癌症的认识,得了癌症就等于判处了无期徒刑了,甚至比死亡更可怕。因为在确诊癌症之后,每一寸光阴都像是生命的倒计时,这段日子充满了恐惧和绝望,放疗、化疗、手术,各种治疗的高昂费用,又令很多家庭因病致贫、因病返贫,人财两空。这种认识影响很广、很深,严重影响了患者及其家属的情绪和战胜疾病的信心。
可是,如果有人告诉您:癌症不可怕,癌症其实就像高血压、糖尿病一样,只是一种慢性病;癌症并非不治之症,部分癌症可以治愈,很多癌症可以与您“和平共处”;而预防癌症的钥匙,其实就在您自己手上――您会相信吗?要消除人们对癌症的恐惧和误解。
由于治疗办法和治疗效果有限,加上人们对癌症的认识不足,使得这种身体病患,演变成了精神疾患:恐惧、孤独、绝望。加之中国几千年来对疾病“讳莫如深”的社会心理,更加剧了这种身体病患的精神性伤害。一想到癌症,几乎所有人会不由自主地联想起一幅凄凉的图景。以至于很多癌症患者并不是因病而死,而是被这巨大的恐惧感压垮的。恐癌心理已成为社会公共心理的一种,很多家属出于对患者的保护,对患者隐瞒病情,使患者不能和医生很好配合,也影响诊疗进程和效果。
其实,这些对癌症的根深蒂固的认识其实并不正确!中国人对癌症的恐惧和误解太深、太久,是时候将人们从对癌症的恐惧中解脱出来了。中国,需要来一场癌症认识革命,就让以下4个对癌症的颠覆性的新认识为您一扫阴霾吧!
癌症是一种普遍发生的疾病,是一种伴随着衰老而出现的常见疾病,――癌症也是生命的一部分
“我怎么这么倒霉?命运对我怎么这样的不公平!”一旦身患癌症,人们首先会觉得自己是个特别不幸的人,生活中千千万万的人都与癌症无缘,为什么偏偏自己受到癌魔的“垂青”?
其实,肿瘤的发生,远比人们想象的普遍、常见。早在20世纪80年代末,美国就有医学专家报告说:在80岁上下老年人的尸解中,有1/4左右的人身体内患有肿瘤,但这些老人生前都无与癌症有关的任何症状。他们的死亡,也是因于其它疾病或原因。换句话说,在老年人体内,出现肿瘤是十分自然的事。
海归学者黄又彭教授,自诉曾每年解剖近200例尸体,其中80岁左右老人无一例外地身体内都患有隐匿性的、无任何症状的肿瘤。他还预计,如果人的平均寿命达到100~120岁,每个人体内的肿瘤将达到3~4个! 美国国家疾病控制中心的专家预测:假定美国公民期望寿命达到90岁,那么,将有47%的男性和32%的女性罹患癌症。上海地区和美国每年新发癌症患者比例都约占总人口的3‰左右,肿瘤发生率如此之高,但多数情况下,这些肿瘤并不威胁老年人的生存质量,甚或一定条件下不影响他们的生存期限。这再清晰不过地表明,癌症其实是一种常见病,是一种伴随着衰老而出现的常见疾病。
对此,我的老师,中华医学会心身学会会长、上海中医药大学的何裕民教授告诉记者,从本质上说,多数上了年龄的老人所发生的肿瘤,是一种伴随着机体的衰老过程而难以避免的生理偏差,就像老人会骨质疏松、脑组织会变性(早老性痴呆)一样。越到老年,细胞复制的次数越多,出偏差的概率就越高。加上老年人自身的免疫监视、识别、清理系统等的功能,也随着衰老日渐弱化,偏差增多。故异常分化的癌细胞难以及时被识别和及时清除,也促成了这一后果。
何裕民教授说,既然癌症如此普遍,我们甚至可以认为癌症也是自然界调控人类生命,使之趋于平衡,不至于严重失衡的一种重要机制。癌症和其它疾病一样,也是生命的一部分。其实这和美国人对待疾病的态度很相似,很多美国人认为,得病,不管是平常的感冒,还是癌症,都是人生命中的一部分,都要以正常的心态对待。
跟高血压、糖尿病一样―― 癌症只是一种慢性病
对于怎样看待癌症这一问题,何教授回忆起与台湾同行的一段难忘的谈话。
2000年前后,何教授在中医药研究所任所长时,一位台湾肿瘤学界同行来访,双方相谈甚欢。谈到兴致高时,这位来自台湾的医生说:“癌症只不过是一种慢性病,”“一种可以治愈的慢性病。”这样的论断,让何教授当时一愣。他继续说:“不是吗?我手头有许多活过了5年,活得很好的患者!”何教授很快也反应过来:对啊,我的门诊中至少有7成患者已过了5年,且总人数上千啊!这不是慢性病又是什么呢?况且,这些患者当时都是被宣判为寿限不过几月到一年的“死缓”患者,但现在都好好的活着!
随后,两人来劲了,一起交流了许多实例。并一致认为,对多数肿瘤患者来说,他们患的只不过是一种与冠心病、高血压一样的慢性疾病,比较棘手,治疗有一定难度,但绝非不治之症。这位同行甚至认定:恶性肿瘤有时还比冠心病、糖尿病等要好得多。不少肿瘤患者5年以后可完全稳定,甚或治愈,不再需要定期用药。而冠心病、糖尿病、高血压只能终身服药。
由于有过这么一次令人愉快的交流,再加上一些重要的医学人士或组织也不断表达对癌症的新认识,何裕民教授在不同场合表达了这么一种颠覆性的新观点:“对于老年人来说,癌症只不过是种慢性病。”何教授指出,癌症是衰老过程中难以避免的一种生理异常,或者说生理过程,就像衰老一样。因为当时有海外尸检报告提示,80岁以上老年人中,出现恶性肿瘤的机率很大,有1/4老年人身患癌症,却无任何不适,且死于癌症以外的其他因素。并且,由于人的年龄越大,肿瘤的自然发展就越慢,威胁和危害就越小,因此对老年肿瘤患者来说,它不但只是一种慢性病,而且越老风险就越低了。
癌症的发生是一个慢性过程
现代研究证实:癌症的发生是一个长期的、渐进的过程,经历多个阶段。从正常细胞到演变成癌细胞,再到形成肿瘤,通常需要10至20年,甚至更长。只有当危险因素对机体的防御体系损害严重,修复能力降低,细胞内基因变异累积至一定程度,癌症才会发生。
因此,尽管绝大多数癌症患者的病情会呈进行性发展,但也跟大多数慢性病一样,有一个较长的潜伏期,在短时间内不会发作,从发作到死亡还有一个较长的发展过程。而且只要早期发现,早期治疗,癌症患者也并不会迅速走向死亡。我们完全有理由相信,把癌症当作一种慢性病看待,理论上是有依据的,临床上是可行的。
而且,人们所熟知的“癌症”这一名词,并非代表一种单一的疾病,它实际上是200多种疾病的统称。并不是所有癌症都会危及生命,它们当中有些很严重,但有些(或者说大多数)并不构成生命威胁。以前列腺癌为例,根据美国康涅狄格大学医学中心教授彼得・阿尔伯森的研究,即使不对其进行治疗,绝大多数患者也能存活20年以上。
世界卫生组织的新定义
“癌症是一种慢性病”的看法也得到了国际上的普遍认可。自2006年起,世界卫生组织(WHO)等国际权威机构纷纷改弦易辙,把原来作为“不治之症”的癌症重新定义为可以治疗、控制、甚至治愈的慢性病。中国医学科学院资深肿瘤内科权威孙燕院士曾明确指出,“其实对于普通人而言,未来会有越来越多的癌症,也许就像糖尿病一样,仅仅是一种再普通不过的慢性病而已。只要加强预防,及早发现,及早治疗,再加上越‘瞄’越准的新药,癌症并没有那么可怕。”
癌症只是一种慢性病!这对“癌症是不治之症”、“癌症等于死亡”等陈旧认识而言,是一种彻底的颠覆。过去,有很大一部分患者是由于错误观点的误导而精神崩溃,或由此而追求过度治疗而殒命。今天,我们更应该理直气壮地接受、传播这一正确观念,彻底甩掉恐癌的心理包袱!
癌症的治疗并非一场“不是你死就是我亡”的决战,与癌症长期共存也是一种战略―― 抗癌之战需要全新思维
如果把人类与癌症之间的较量看成是一场战争,那么,我们需要的正是将军的大局观念,而不是士兵的匹夫之勇。我们在驱赶、杀灭癌细胞的同时,往往在制造出新的更沉重的痛苦,我们在驱赶着死神,却也同时驱走了生命终结时的那一份安详和宁静,让通往天堂与地狱的归途充满着恐惧。
这样的治疗理念,与战争中前线战士勇往直前、你死我活的拼搏何其相似,但却不是最佳战法,不是我们想要的结果。
抗癌战略的颠覆
在与癌症进行抗争的战斗中,我们需要舍弃一些“战士思维”,吸取更多的“将军思维”。即从你死我活的“零和”博弈中走出,追求你受到有效控制,我仍活得很好!只要体内的癌细胞不进一步发展,就与它“和平共处”、“带癌生存”。不一定非要弄得斩尽杀绝,你死我活。试想,一位癌症晚期的80岁老人,治愈希望已经很小了,却还要进行大剂量的化疗,结果往往是钱花了,罪受了,人也没了。与其这样,还不如进行中西医结合保守治疗,以减轻痛苦,提高生存质量。
临床中有数以千例的癌症患者,不能说体内已无癌肿,也许检查提示体内仍有癌症存在,只不过多年来十分稳定,并无发展。与此同时,他们的生活及生存质量都很不错,有滋有味地活着!这能说不是很大的成功吗?至少这些患者自己认为自己在对抗癌症过程中算是幸运者,成功者。
近年来,人们研制肿瘤药的出发点也发生了明显的转变,从以往热衷于减灭癌细胞转为抑制癌细胞生长,其中肿瘤内科的靶向药物更是异军突起,通过精准靶向治疗,准确地作用于癌细胞,阻断肿瘤生长通道,抑制癌细胞增殖,减小对机体的破坏,让患者在总体生活质量无不良影响的前提下,将病情稳定在较长一段时间里,生活如许多慢性病患者一样幸福。
总之,中晚期老年癌症患者的治疗重点,应该放在调动患者本身的积极因素、抑制肿瘤发展、减轻痛苦、提高生活质量上。让癌症患者饮食起居同于常人,病情稳定,5年、10年长期生存,人与癌“和平共处”,甚至逐渐康复,未尝不是患者长期利益的最大化。
“我命由我不由天”,预防癌症的钥匙,就在您自己手上―― 防癌,关键在自己
近日,国际抗癌联盟(UICC)在日内瓦举办的国际肿瘤大会上,公布了一项世界性调查结果。该结果显示,人们对癌症存有很多误解。
误区一:低估酒精的致癌作用。
该项包括29个国家、29925名成年参与者的国际性调查显示,人们往往低估酒精的致癌作用,有42%的人认为饮酒不增加癌症危险。在高收入国家,59%的人认为蔬菜水果摄入不足比过量饮酒更危险。而事实上,研究结果显示,蔬菜水果的保护作用不及酒精的危害作用。
误区二:精神压力和空气污染的危害作用被夸大。
调查还显示,57%的人认为精神压力的致癌作用比酒精强,78%的人认为空气污染是比酒精更强的致癌危险因素。而实际上,并没有证据显示精神压力是癌症的危险因素;空气污染与过量饮酒相比,也只是一个较弱的危险因素。
这两条看似普通的调查结果,却反映出人们对癌症认识的巨大误区。国际抗癌联盟候任主席希尔认为,人们普遍把癌症的病因归咎于自己无法掌控的因素,夸大了环境因素(生活压力、空气污染等)的致癌作用,低估了行为因素(过量饮酒、肥胖)引发癌症的危险。
通过这几年的健康宣教,人们已普遍认识到酒精、烟草的危害。但是依然有相当比例的人把喝酒当作一种洒脱,把吸烟当作一种气派,甚至提出了喝酒、吸烟照样长寿的谬论。
大多数人忽略了这样一个事实:癌症并非不可预防。您每天的行为习惯,就是是否患癌的重要决定因素。健康的生活方式,就是预防癌症的金钥匙!少抽一支烟,少喝一杯酒,均衡饮食,适当锻炼――预防癌症就这么简单。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