射频消融治疗(Radiofrequncy Ablation, RFA)于1990年问世,但在实质性肿瘤治疗应用的范围和价值仅在近年来才引起人们的高度关注。2001年美国NIH开始进行RFA肿瘤治疗II期临床应用范围的临床研究。目前RFA治疗领域已从最初的肝脏肿瘤到肺、肾、肾上腺、骨、甲状腺、乳腺等软组织肿块。本文报告我科2003年9月-2006年7月来对23例胸部实体肿瘤病人冷循环RFA治疗经验及结果。
1、资料与方
1.1一般资料:23例肿瘤患者中,原发性肺癌17例,转移性肺癌3例,纵隔神经源性肿瘤2例,甲状腺癌胸壁转移1例。年龄38岁-75岁,平均年龄57.2岁,其中男17例,女6例。肿瘤最小直径2cm,最大直径18cm。诊断依据临床诊断、手术病理、及活检病理。
1.2仪器与设备:采用美国美国Radionics公司的Cool-tip射频肿瘤灭活治疗系统,该系统有一台功率100w的射频发生仪和一套冷循环设备,并配备单极和多极两种射频电极针,单极射频最大直径3cm,多极射频最大直径5cm。21例射频治疗在SIMENS CT机上进行,2例为开胸手术直视下射频治疗。
1.3治疗方法:患者术前肌注鲁米那1mg及阿托品0.5mg,术中采用2%利多卡因局麻。薄层CT扫描,了解瘤体大小、位置及毗邻关系,确定穿刺点后,常规消毒、铺巾,切开皮肤约0.3cm,进行活检穿刺,取病变组织送病理检查。2例中央型肺癌为全麻下开胸手术直视下射频治疗,射频穿刺时避开肺门区大血管。余21例在CT导引下经皮穿刺插入射频电极针,对直径小于3cm的瘤灶,射频电极针尽量从病灶中心穿过,针尖尽量达到病灶边缘,对病灶介于3cm-5cm之间的瘤灶则可更换角度行2-3次重复射频,对大于5cm的瘤灶则采用多极射频针。瘤灶较大时也可更换角度行2-3次重复射频。每次射频12分钟。
1.4疗效观察:术后观察患者的症状改善和并发症发生情况,并于术后1、3、6及12个月复查CT以了解瘤灶毁损情况、是否有残留瘤灶,必要时进行第2次射频治疗。
2、结果
2.1 一般情况:本组23例患者共22个肺部病灶(2例肺部两个转移灶)、2个纵隔病灶、1个胸壁病灶。其中9例接受单次单极射频, 3例接受多次单极射频,8例 接受单次多极射频,3例接受多次多极射频。
2.2瘤灶毁损情况:术中射频后肺部肿瘤CT扫描显示病灶阴影增大20%-50%,部分瘤灶内可见气化灶,外周肺组织渗出性炎症改变(图1~6)。纵隔肿瘤因瘤体较大术中射频后表现为瘤灶内出现气化灶伴少许高密度出血灶。2例术中射频患者在直视下即可见射频后瘤体外周碳化而中央部分气化改变,表面还有部分渗出改变(图7~9)。术后3个月复查CT示瘤灶缩小>原瘤体1/2 有15例,瘤灶缩小原瘤体1/2),有效7例(缩小)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