误区之一:腰腿痛不算病。据统计,约有95%以上的人一生中有过腰腿痛的经历。引起腰腿痛的疾病几乎可以涉及全身所有系统。有些腰腿痛的原发疾病治愈后,疼痛也随之消失,也有一些不治自愈。有些患者便因此认为腰腿痛不算病。事实上,腰椎间盘突出症引起的腰腿痛不仅算病,而且必须引起重视。因为这种病不仅可以引起腰腿痛,而且还会引起下肢麻木、冷凉、无力,甚至大、小便障碍,严重影响生活质量。
误区之二:腰椎间盘突出症治不好。腰椎间盘突出症的特点是易复发,尤其是神经功能障碍者,修复过程较长。因此,有的患者、甚至有的非专业医生也认为腰椎间盘突出症治不好。其实腰椎间盘突出症治疗的总体效果非常好,优良率约在95%左右。所谓治不好原因有二:一是选择方法不当,二是没有坚持治疗。有的患者一听说哪里有新疗法就去哪里治,但在哪里都不能坚持,最终是跑的地方不少,效果不理想。
误区之三:迷信某一方法。腰椎间盘突出症有手术和非手术治疗两类治法。后者又有牵引、按摩、药物治疗、等离子消融、胶原酶溶解等方法,应该说哪一种方法都能治好一部分病人,但哪一种方法都不能包治所有的患者,甚至在某些情况下,某些疗法是禁忌的。因此,正确的态度是根据临床症状、体征、病程,影象学检查选择适合每一个患者的具体治法,不能片面夸大、迷信某一种疗法,也不能从主观上抵制某一种疗法。
误区之四:对手术的误解。大多数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可通过非手术疗法缓解或治愈,但仍有一部分患者需要手术治疗。在对待手术这一问题上,有两种截然相反的误区:一是盲目手术,二是拒绝手术。前者认为腰椎间盘突出症只有手术才能根除,从而不加选择只要是腰椎间盘突出、只要患者同意就手术治疗。这一方面加重了患者不必要的经济负担,另一方面增加了"腰椎手术失败综合征"发生的机会。事实上,腰椎间盘突出症的手术适应证非常严格,而手术并非腰椎间盘突出症治疗的首选。后者则把手术所带来的神经损伤等负面影响扩大化,认为手术坚决不能做,作了会瘫痪,因而一味保守治疗。应该说,有一部分适合手术的患者经保守治疗后主要症状可以缓解,但总要遗留一些症状难以改善,而多数手术适应证患者任何保守疗法都不能代替,必须接受手术治疗,而且越早越好,否则,神经功能的丧失可能会成为永久性的,因此,要辨证对待手术和保守的问题,既不能轻易手术,也不能一味保守。
误区之五:对微创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的误解。
椎间盘镜是为单纯椎间盘切除设计的,适应于单节段椎间盘突出偏向一侧、无椎管狭窄的病例,特别适用于髓核游离型。与传统的开放手术相比,后路椎间盘镜手术具有创伤小、早期下床活动、术后恢复时间短等优点,因而越来越受到广大骨科医生的青睐,也逐渐为广大患者所接受。随着操作的熟练,经验的积累,改进和增加器械,临床疗效可逐渐提高。其最佳适应证是单节段突出,突出大小不超过椎管50%,或无明显移位的脱出,既往无手术史。随着这项技术的广泛应用和器械的改进,目前这项技术的使用范围有所扩展,大多数学者认为,单节段的各种椎间盘突出症(各种程度和类型),伴或不伴有侧隐窝狭窄,均可采用椎间盘镜技术。但是下列情况应慎用或不宜采用:(1)中央型以及极外侧型突出,因手术视野限制操作困难。(2)年龄偏大,小关节增生严重椎板间隙狭窄明显。(3)中央型椎管狭窄或神经根出口狭窄。(4)椎间盘突出已完全钙化。
但是,我们应该看到,目前的后路椎间盘镜设计有以下缺点:(1)镜头均为单晶片设计,显示器图像是镜头前方30°角视野,是平面图,而非立体的肉眼所见的图像。(2)内窥镜镜头长度不能调节,手术时椎板间隙骨质、黄韧带显示清晰,组织结构容易识别,显露神经根、椎间盘层面时不清,因增加了椎管矢径距离,显示器图像变小,光线变暗,组织识别能力下降。(3)工作通道狭小,不宜2种以上器械放进;手术中椎管内静脉丛出血,不易止血;损伤硬膜及神经根时不易修复;不易横向探查,容易遗漏视野以外的残余髓核。(4)通道末端不适应于椎板表面的固定,易出现定位错误及肌肉挤进通道内遮挡镜头。(5)手术入路尽管使用椎板安全钻可缩短手术开窗时间,但操作与切开手术相比仍有盲目性,偶有钻过钻偏现象出现。(6)尽管许多作者设计了各种切除器,处理间盘纤维化、骨赘、钙化等,但在通道内操作均具有与切开手术相比较大的危险性。故此,椎间盘镜手术有其局限性。并不是万能的。小切口椎板间开窗治疗髓核摘除术仍是非常有效而创伤又小的方法。
误区之六:对运动的误解。许多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甚至有些非专科医生也认为腰部活动会促使腰椎间盘髓核进一步突出而加重病情故而限制腰部运动。其实,这是很不全面的。对于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来说,腰、背、臀、腹等肌肉的力量均有不同程度的减弱,而上述肌肉对维护腰部稳定性至关重要。如限制腰部运动,这些肌肉将会发生废用性萎缩,肌力进一步减弱,这是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反复发作的重要原因之一。当然,腰部运动不是指随意乱动,必须在医师指导下科学进行。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