肺主气,司呼吸,主宣发和肃降,肺为娇脏,故而不耐寒热,易被邪侵。咳嗽是指“咳”和“嗽”两个方面,咳则有声无痰,嗽则有痰无声,在临床上,两者常一起出现,而以咳和咯痰为主要表现。《素问》第三十八篇主要论述了“咳”的病因病机、辨证分类、传变规律及针刺治疗原则,是《内经》论述咳病的专篇。咳乃肺之本病,《内经》从整体观的高度而形成了五脏六腑咳的辨证方法。
原文云:“黄帝问曰:肺之令人咳,何也?岐伯对曰:五脏六腑皆令人咳,非独肺也。” 《内经》中早已提出咳嗽的证治当从五脏六腑的角度考虑,因五脏六腑先受邪气,后传邪于肺,致肺的气机失调而形成。
原文又云:“帝曰:六腑之咳奈何?安所受病? 岐伯曰:五脏之久咳,乃移于六腑。脾咳不已,则胃受之……使人多涕唾而面浮肿气逆也。”例如:“脾咳不已,则胃受之,胃咳之状,咳而呕,呕甚则长虫出。”“肝咳不已,则胆受之,胆咳之状,咳呕胆汁。” “肺咳不已,则大肠受之,大肠咳状,咳而遗失。” “肾咳不已,则膀胱受之,膀胱咳状,咳而遗溺。” “久咳不已,则三焦受之,三焦咳状,咳而腹满,不欲食饮。” 另一方面,肺脏先病,久咳不愈,亦可影响它脏,并发它脏病变。故原文强调“五脏之久咳,乃移于六腑”。
根据现代医学的研究表明,咳嗽除呼吸科疾病以外,消化科、耳鼻咽喉科、心血管科疾病等均可引起,如胃食管反流,上气道咳嗽综合征(鼻后滴漏综合征),咳嗽变异性哮喘,嗜酸细胞性支气管炎、感染后咳嗽,肺间质疾病,支扩、肺部肿瘤等,咳嗽的治疗要祛除病因,控制诱因。根据疾病西医诊断,结合中医辨证论治,将辨病和辨证相结合,常可收到事半功倍的治疗效果。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