针刀治疗肘外侧疼痛综合征58例小结
姚亚杰苏州平江医院骨科姚亚杰
概述
临床中,部分肱骨外上髁炎患者经封闭、理疗或针灸推拿、甚至多次针刀治疗疗效仍不理想,笔者发现,这些患者除肱骨外上髁前臂伸肌总腱附着处病变外,还与颈肩部以及肘外侧多处软组织损伤有关,故称为肘外侧疼痛综合征。笔者应用针刀配合手法治疗肘外侧疼痛综合征58例,取得满意疗效,现报告如下。
关键词 针刀 肘外侧疼痛综合征
1一般资料
58例中男性21例,女性37例,年龄最大75岁,最小20岁,平均43.5岁;左侧20例,右侧38例;病程最长4年,最短2月,平均10月;58例均经过局部封闭治疗,其中最少2次,最多6次,另有40例曾采用理疗针灸针刀或中药外敷治疗。
2治疗方法
2.1患者反坐靠背椅或俯卧位针刀治疗
2.1.1颈部治疗:根据三步定位诊断法确定治疗点,龙胆紫于颈后肌群条索、硬结、钝厚、僵硬等阳性点处定点,常规碘伏消毒铺无菌洞巾,无麻或0.5%~1%利多卡因定点处局部浸润麻醉。应用Ⅰ型4号针刀松解。
2.1.2肩胛区治疗:于患侧冈上肌冈下肌阳性点处定点,消毒铺巾麻醉同前,左手拇指或中食指固定阳性点,Ⅰ型4号针刀切割松解。
2.2患者仰卧位针刀治疗
2.2.1颈椎横突部治疗:患者仰卧头偏健侧,于颈椎第4、5、6、7横突尖部选择最明显压痛点、硬结或肿胀处定点, 消毒铺巾麻醉同前。Ⅰ型4号针刀对准横突尖部垂直于皮肤,刀口线与脊柱纵轴平行快速刺入皮肤只达皮下,缓慢探索并深入到横突尖骨面,贴横突尖及尖的前、后缘的骨面铲切3~4下(深不过0,5cm),当术者手下松感,患者出现酸胀感(部分可向上肢放散)即可.
2.2.2肘外侧的治疗:患者仰卧,屈患肘,肘下垫枕,充分暴露肘外侧。仔细触摸肱骨外上髁及肱骨外上髁嵴、桡骨小头环状韧带、肘外侧副韧带等处,于阳性点处定点;患者屈腕前臂旋前,中等度紧张前臂伸肌,于肱桡肌、桡侧腕长伸肌、桡侧腕短伸肌、旋后肌肌腹处(一般距肱骨外上髁4~8cm)寻找阳性点定之。消毒铺巾麻醉同前,Ⅰ型4号针刀松解。
2.3手法治疗
应用朱汉章老师“两点一面”手法纠正颈椎小关节错位,被动牵拉冈上肌、冈下肌及前臂伸肌2~3下。
3疗效评定标准及结果
3.1 疗效标准
痊愈:症状、体征完全消失,功能活动正常,随访两年无复发。显效:症状、体征基本消失,功能活动接近正常,劳累后微痛或轻度不适。有效:症状体征及功能活动较明显改善。无效:症状体征无改善。
3.2结果
58例患者痊愈56例占 96.55%,显效1例,占1.72 %,有效1例,占 1.72%,有效率为100%。
4.讨论
4.1关于该综合症的诊断
对肱骨外上髁炎反复治疗效不显者应想到此综合症,对于每一位肘外侧疼痛的患者均应详询病史详细检查,以免误诊漏诊。还应排除非针刀适应症,如“肱骨外上髁表面血管浸润”,该疾病全肘广泛疼痛局部无压痛可见血管暴露触及囊性物,需鉴别之。一般情况下,单纯肱骨外上髁炎外上髁骨面压痛明显,伸肘伸腕受限,Mill征阳性。而该综合症,一些患者肱骨外上髁嵴、桡骨小头环状韧带、肘外侧副韧带等处存在阳性点及轻度的功能障碍;一些主要由颈肩部损伤引起的,则仅有肘外侧感觉痛而无压痛及肘功能障碍,这种肘外侧疼痛似乎可视为颈肩疾病的临床表现之一。
4.2关于该综合症的治疗
该综合症涉及面广需根据仔细的触诊结合影像学检查确定治疗点,故并非上述所有的点都要治疗、都要一次到位,还要根据病情因人而异,分次治疗,一般1~3次即可。对于考虑主要由颈肩部引起且病程较短者先予颈肩部治疗,患者肘部症状即可消失,而不必行肘部针刀治疗。
4.3关于该综合症病理机制的探讨
4.3.1双重卡压学说;早在1973年Upton和McComas已在临床上观察到百分之七十的腕管综合征及尺神经病变中可找到颈神经根和胸神经根病变的证明,并指出糖尿病患者之所以易发生腕管综合征是由于神经多处受到压迫。 即使每处压迫不足以产生任何症状,而它们加在一起则完全有可能造成功能障碍。肘外侧疼痛综合征,其疼痛的原因是骨间后神经向o骨外上髁的小分支受压而产生的。如果颈神经根受压,肘外侧稍有病变,就可能产生疼痛,而不解除颈神经根的压迫,该综合症常常难以治愈。 而一旦颈神经根获得松解,肘外侧疼痛亦随之好转。当颈部和肘部的神经病变严重时,则需要上、下同时治疗才可能取得好的疗效。
4.3.2同源神经分布组织间的相互影响
冈上肌、冈下肌受肩胛上神经支配,该神经由第5~6颈神经的纤维组成,桡神经含第5~8颈神经的纤维肘外侧皮肤及前臂伸肌由桡神经支配。我们相信同源神经所分布的组织之间存在着一定的联系和影响,那他们是如何相互联系和影响的呢,有待进一步证实。
参考文献
《针刀医学原理》 朱汉章 人民卫生出版社
针刀治疗神经根型颈椎病 施晓阳
《针刀医学》 崔秀芳 北京 科学技术出版社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