蛇类在世界上分布极为广泛,其种属随地域、气候、环境而各异。已知世界上现有蛇类2200 多种,分别隶属 10 科,其中有毒蛇 600 余种,而对人有致命危险的主要毒蛇有 195 种。在我国各省都有蛇的分布,但大部分蛇种集中于长江以南、西南各省,已知现有蛇类 174 种,有毒的占48种,其中常见的主要毒蛇有10种。
1、蝮蛇:
又名地扁蛇、土虺蛇等。全长多在20-60厘米左右。随当地泥土颜色不同,呈灰褐色、黑褐色或红褐色,头呈三角形,少数呈不明显三角形,头颈细,身体胖,尾较短。此种毒蛇在全国分布最广,亚种也最多,除海南岛和台湾岛外,南至两广,北到黑龙江,西到新疆,全国大多数地区都能见到它的踪迹。
2、竹叶青:
又称刁竹青、红眼睛、青竹蛇等。全身翠绿色,身材细长,眼睛红色,尾部呈砖t色,头呈三角形,两侧镶红色和白色的小点状花纹。由于它具有天然的保护色,在G色植物及竹丛间活动,很难察觉,其天性凶恶,往往作主动的攻击,但毒性不大。竹叶青在我国分布很广,甘肃、四川、云南、贵州、湖北、浙江、福建、两广等地都有,南亚和东南亚也可以见到。
3、金环蛇:
又名铁包金、金脚带、黄金甲等。体型中等,一般长1米以上,颜色较其它毒蛇鲜艳些。头戴黑帽子,全身是黑黄相间的花纹,头部呈椭圆形。金环蛇生活在平原或山地的丛林中的小溪和水塘边,它在黄昏时分出洞活动。主要分布在两广、福建、台湾、海南、江西、云南和贵州西南部。国外主要分布于东南亚和南亚。
4、银环蛇:
又名白花蛇、白节蛇、银脚带、秤杆蛇等,银环蛇体型比金环蛇稍小一些;不同的是全身是黑白相间的环形花纹。银环蛇生活在平原、丘陵和山脚近水的地方。常夜间活动觅食,吃饱后常停在路上休息,直到深夜或黎明才回洞。夜行人不注意,常会被咬伤。银环蛇分布地带比金环蛇略广,我国南方各省以及东南亚均可见此种蛇。
5、五步蛇:
又名尖吻蝮蛇、蕲蛇、百花蛇、棋盘蛇、翘鼻蛇等。五步蛇,顾名思义它的毒性十分猛烈,被它咬中,只要走五步即会倒毙,但这是夸张的说法。五步蛇长相尤为奇特:头呈三角形,鼻吻端突出且向上翘起,体背灰褐色,布有灰白色菱形方斑,腹面白色,有多个明显黑色圆斑,体长可达 1.5 米。五步蛇一般不会主动攻击对手。主要分布在湖北、江西,福建、贵州、四川、广西和台湾南部。
6、蝰蛇:
又名圆斑蝰、古钱蝰、金钱蝰、龟背壳等。身长大约在90-120厘米左右,驱体粗,尾巴短,头呈三角形,与颈部有明显区别,体粗壮而尾较短,头背面被着起棱的小鳞片,体背棕色,头背有三块圆斑,体背也有三个纵行大圆班,背脊一行圆斑与两侧交错排列,圆斑中央紫褐色,四周黑色,镶以黄白色边,腹面灰白色,有3-5行近于半月形的深棕色斑。蝰蛇主要分布在我国福建、两广、台湾。
7、眼镜蛇:
又名吹风蛇、饭匙头,乌肉蛇等。它的头颈背部有一对白色黑心的斑纹,很象人戴的眼镜,因此叫眼镜蛇。它被激怒时,会竖起前半身,左右晃动,发“呼呼”之声,同时扩张颈部的肋骨,变得又扁又平,远远望去,如同戴着眼镜的一张脸。眼镜蛇体型较大,一般1-2米。主要分布在两广、安徽、浙江、海南、云南、贵州、福建、台湾和四川的金沙江河谷地带。
8、眼镜王蛇:
又名过山风、大眼镜蛇、大扁颈蛇等。眼镜王蛇极象眼镜蛇,但体型比眼镜蛇大得多,身长为3-4米,最长的可6米。眼镜王蛇颈部膨扁时有白色的倒写 V 字形斑,体背有窄白色带斑纹 40-50 个。眼镜王蛇主要生活在热带和亚热带地区,分布地域较窄。所以全国绝大部分地区少见它的踪迹。主要分布更甚在云南和两广的边境地区,福建和贵州部分山区也有分布。在国外分布于东南亚地区。
9、烙铁头:
又称龟壳花蛇、金钱豹、笋壳斑、吊树猫等。此种蛇有个显著特征,头呈明显三角形,颈较细,形如一个烙铁头,故如此名。通身黑褐色为主,其间杂以黄绿或铁锈色斑。头呈三角形,短尾,花纹较细,体型不大,以中小型为主。主要分布於安徽、淅江、江西、福建、台湾、河南、湖北、湖南、广东、海南、广西、陕西、甘肃、四川、贵州。生活在海拔 100 米以上的丘陵、山区的灌木丛、溪边或山区住宅附近草堆或石缝中。
10、海蛇:
在已知的50多种海蛇中,我国有15种。主要有:青环海蛇、环纹海蛇、淡灰海蛇、平颏海蛇、小头海蛇和海蝰6种。每种都有剧毒,致死率也高,海蛇身材一点也不匀称,前半身是圆柱形,又细又小,后半身渐渐变粗,尾部呈扁平状,如同船桨,便于在海中游泳。主要分布在我国沿海的热带和亚热带的近海。特别是两广和海南、台湾海岸边的红树林中。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