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湿性疾病是一大类常见病,多发病,且多数疾病需经过一系列的化验检查才能确诊。由于风湿病诊断治疗在我国起步较晚,有很多大型医院都尚未成立风湿病专科。而风湿病的化验项目发展很快,近几年发现了多种用于风湿病早期诊断和帮助判断疾病预后的化验指标,不仅大多数病人看不懂风湿病化验单,甚至连其他专业的医生也不能正确理解这些化验。
风湿病化验项目中最常见的就是各种自身抗体的检测。所谓自身抗体是我们自身体内的防御组织过度反应,对体内的正常组织产生抵抗,也就是自身抗体,用来破坏这些正常组织。自身抗体的检测对于风湿病的诊断,特别是对于弥漫性结缔组织病的诊断至关重要。现在应用于风湿病临床的自身抗体主要有:类风湿因子、抗角蛋白抗体谱、抗核抗体谱、抗中性粒细胞胞质抗体、抗磷脂抗体等。
一、 类风湿因子(RF)
类风湿因子最初在类风湿关节炎(RA)病人的血清中发现,故认为可以用来诊断类风湿关节炎。目前RF作为RA的筛选试验有一定的价值,至少75%的RA病人RF是阳性。而且美国风湿病学会(ACR)提出了7条RA诊断标准中, RF阳性为其中之一,符合其中的四条者可诊断为RA。
RA患者出现RF,提示病情预后不良,同时也提示该病人不仅可由关节症状,还可有关节外表现也就是多系统受累的表现。且随着RA病人关节症状持续时间的延长,RF的出现率也随之增高,如:3个月时33%,1年75%,18个月90%。因此,当初次检测结果为阴性而临床上仍高度可疑时,重复检测RF有一定意义。
RA也不能完全依靠RF阳性来诊断,也就是说,不是RF阳性且有关节肿痛的就一定是RA,而RF阴性的就一定不是RA。这是因为RF还可以出现于下列一些疾病,干燥综合征、混合性结缔组织病、系统性硬化症、急性病毒感染、寄生虫感染、慢性炎症性疾病、肿瘤、其它高球蛋白血症状态、慢性肝病,大约5%的老年人也可出现RF阳性。
二、抗角蛋白抗体谱
抗角蛋白抗体谱中包括抗角蛋白抗体(AKA)、抗核周因子抗体(APF)、抗CCP抗体等,它们都是用于RA早期诊断的自身抗体,可以辅助RF,提高RA的早期确诊率,早期正确治疗,改善预后。
三、抗核抗体谱
抗核抗体(ANA)中的“核”字指的是细胞核及细胞核中的成分。ANA是指抗细胞核内成分的抗体。因为细胞核包含多种成分,所以ANA其实是抗核内多种物质的抗体谱,又称为抗核抗体谱ANAs。ANAs 阳性的病人要考虑结缔组织病的可能性,但应多次或多个实验室检查验证为阳性。此外,正常老年人或其他非结缔组织病的病人血清中也可能存在低滴度的ANAs。因此,ANAs的检测应有滴度的测定和报告。
根据细胞核内各种成分的理化特性和分布部位及其临床意义,将ANAs 分成抗DNA,抗组蛋白,抗非组蛋白,和抗核仁抗体四大类。其中抗非组蛋白抗体也就是我们经常看到、用到的抗ENA 抗体。 对于ANAs阳性的病人除了检测滴度外,还应分清是哪一类。不同类别的ANAs有不同的临床意义,具有不同的诊断价值。
抗DNA抗体,特别是抗dsDNA抗体是系统性红斑狼疮的特异性诊断抗体,而且对于狼疮肾炎有很强的诊断价值。
抗组蛋白抗体阳性的红斑狼疮患者多考虑药物性狼疮的可能。
抗核仁抗体阳性多见于系统性硬化症的患者。
抗ENA抗体谱中抗Sm抗体最早发现在一名名叫Smith的系统性红斑狼疮患者血清中,后发现可以用于系统性红斑狼疮的诊断,且特异性很强;抗SSA、SSB抗体是两种用于干燥综合症患者诊断的自身抗体;抗RNP抗体可用于混合性结缔组织病的诊断;抗Jo-1抗体阳性可以帮助诊断多肌炎/皮肌炎;抗Scl-70抗体可用于系统性硬化症的诊断。
四、抗中性粒细胞胞质抗体
抗中性粒细胞胞质抗体(ANCA)对血管炎病尤其是韦格纳肉芽肿的诊断和活动性判定有帮助。
五、抗磷脂抗体
抗磷脂抗体与血小板减少、动静脉血栓、习惯性自发性流产有关。
上述的多种抗体对风湿病的诊断极有价值,但敏感性和特异性有一定范围,而且检测的技术也可引起假阳性和假阴性结果,因此风湿病的诊断仍要通过临床与实验室自身抗体的结合。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