腹股沟疝是腹内器官或组织推及挤腹壁,并经腹壁的薄弱点或孔隙向体表突出而形成的包块,腹股沟区出现可复性包块,开始包块较小,仅在病人站立劳动行走跑步剧咳或婴儿啼哭时出现,平卧或用手压时包块可自行回纳消失不见,以右侧腹股沟疝较为多见。
一、病因 临床表现
一、先天性腹股沟疝,儿童腹股沟疝几乎都是斜疝,且其发病因素以先天性因素~鞘状突未能闭合所致,在胚胎发育过程中,胚胎早期,睾丸位于腹膜后第2~3腰椎旁,以后逐渐向下移降,在接近腹股沟内环处将腹膜向前推移,形成鞘状突,睾丸紧贴在腹膜鞘状突的后面,渐降至阴囊。在正常发育下,鞘状突在出生不久开始萎缩,除在睾丸附近处形成固有鞘膜外,其余部分完全闭合形成条索状组织,如果腹膜鞘状突不能闭合而继续开放,即形成所谓的鞘状突未闭,它是儿童腹股沟疝发生的主要原因。右侧睾丸下降比左侧略晚,鞘突闭锁也比较迟。因此,右侧腹股沟疝较为多见。
二、后天性腹股沟疝:较先天性者为多,其发病机制则完全不同,此时,腹膜鞘状突已经闭锁,而有另外新的疝囊形成经腹股沟所引起的。它是因为腹股沟区存在着解剖上的缺陷所致,即腹股沟区是腹壁薄弱区,又有精索通过而造成局部腹壁强度减弱,但主要是发育不良或腹肌较弱而腹横肌与腹内斜肌对内环括约肌作用减弱,以及腹横肌弓状下缘(或为联合肌腱)收缩时不能靠拢腹股沟韧带,均诱发后天性腹股沟疝。
主要表现为幼儿出生后不久,腹股沟部位出现可复性肿块,大多数在2-3月时出现,也有迟至1到2岁时发生,通常在病人站立劳动行走跑步剧咳或婴儿啼哭时出现,有时会延伸至阴囊或阴唇部位,平卧或用手压时,肿块可自行回纳消失不见,但手一松还会再次出现,难复性斜疝主要特点是疝块不能完全回纳,滑动性斜疝往往表现为较大而不能完全回纳的难复性疝。滑出腹腔的盲肠常与疝囊前壁发生粘连。临床上除了肿块不能完全回纳外,尚有消化不良和便秘等症状,嵌顿性疝常发生在强力劳动或排便等腹压骤增时,一旦疝块发生嵌顿会出现腹痛,恶心,呕吐,发热,厌食或哭闹,烦燥不安等。
治疗方案
一、手术治疗,是小儿腹股沟斜疝治疗的基本方法,小儿腹股沟斜疝为鞘状突闭合不全所致,在6个月内鞘状突仍有延迟闭合的机会,故腹股沟斜疝患儿一般宜在6个月后手术。反复嵌顿者,不受时间限制,应积极手术。
二、非手术治疗患有严重疾病不宜行手术治疗的话可采取疝气带治疗但在治疗过程中应随时调整疝气带的位置,防止疝内容物在疝带下脱出而发生嵌顿。婴幼儿不建议用疝气带(会对精索造成损伤)。注射治疗方法因并发症较多,不宜采用。禁忌症:1、患有慢性咳嗽腹腔肿瘤腹水及便秘等引起腹压增高的患儿,在外科治疗腹股沟疝之前,应先治疗原发病。2、有严重的先天性畸形而不能耐受手术的话可考虑疝带治疗。嵌顿性疝手法复位法:嵌顿性疝原则上应紧急手术,以防肠管坏死,但在少数情况下:1、比如嵌顿时间较短在3-5小时内,局部压痛不明显,没有腹部压痛和腹膜刺激症状估计尚形成绞榨,尤其是小儿,因其疝环周围组织富有弹性可是试行复位。2、病史长的巨大疝估计腹壁缺损较大,而疝环松弛。回纳后,反复严密观察24小时,注意有无腹痛,腹肌紧张以及大便带血现象,也需注意肠梗阻现象是否得到解除,手法复位以后,建议病人尽早进行手术治疗,以防复发。
药物治疗
术前用药,术前30分钟肌注东莨菪碱,为麻醉做准备,注射后可能出现面色潮红心率加快,口,唇干燥等均属正常现象,术后给予补液,能量,支持治疗。
术后注意事项
一、保持床单被套清洁干燥保持切口清洁干燥,切口不可用手触摸。注意体温变化如有发热及时报告护士。
二、饮食,饮食宜忌辛辣刺激,清淡易消化为主,避免油炸胀气食物,多食高蛋白高维生素,富营养食品,多食新鲜蔬菜水果,促进肠蠕动,防止便秘如有腹胀便秘应使用乳果糖或使用开塞露,帮助排便。三活动与休息,术后平卧7~10天,必要时可用尿布或丁字带托起阴囊,不可过早坐起或站起,以免阴囊肿胀或影响切口愈合,肿胀加重应报告医生处理避免增加腹压,保持大便通畅,预防感冒咳嗽,避免剧烈哭闹,3个月内避免剧烈活动。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