颈源性头痛学会将颈原性头痛描述为:在头枕部、顶部、颞部、额部或眼眶区或者上述区域同时出现的钝痛或酸痛。同时伴有上颈部疼痛、颈部压痛、颈部僵硬、或活动时上颈部疼痛、活动受限,多有头、颈部损伤史。
国际头痛协会的诊断标准
A)疼痛固定于颈部和枕部,可以放射至颞部,顶部或耳部;
B)在特殊颈部运动或姿势下,疼痛加重;
C)至少包括以下一项:
1、颈部被动运动受限,
2、颈部肌肉的外观,结构,活动及被动伸缩反应发生改变,
3、异常性肌肉压痛。
D)放射学检查至少发现以下一项:
1、伸屈运动异常;
2、异常体位;
3、骨折,先天性异常,骨肿瘤,风湿性关节炎或其它病理改变。
国际疼痛学会的诊断标准
Ⅰ 单侧头痛,不累及对侧。
Ⅱ 颈部受累的症状和体征:
a 疼痛特点:
1、疼痛性质相似,由颈部运动和或单一长久的头部姿势引起的疼痛。
2、疼痛的分布和特征相似,可由来自单侧颈上部,后部或枕部的外在压力引起。
b 单侧颈部,肩和上肢的非根性疼痛。
C 颈椎活动范围减少。
疼痛集中在一侧或两侧
上部颈椎旁、乳突下后部、及头部压痛点是诊断颈源性头痛的重要依据
疼痛范围符合分布规律
头颈部的外伤史
诊断性阻滞
影像学特点:颈椎MRI 椎间盘的改变
颈椎-X线
颈源性头痛的解剖学分类
根据神经根的不同受累部分:
神经源性疼痛:神经根的感觉根纤维受刺激
肌源性疼痛:腹侧运动神经根受刺激
发病机制
炎症理论
椎间盘:压迫、退变等
软组织:卡压、增生、肌肉痉挛等
机械:骨质增生、关节不稳等
其他:有菌炎症;肿瘤;外伤;先天或后天畸形等
炎症理论-椎间盘
颈椎间盘退变、突出及椎间盘物质释放可直接引起无菌性炎症和水肿。
产生免疫排斥反应性炎症,引起椎间盘性神经根炎。
退变的非突出的椎间盘可以产生炎症介质PLA2、IL- 1、IL- 6、TNF- Q、PGE2、组织胺、5- HT、NO、IgG、IgM等, 这些化学因子不仅能致炎、致痛,有些还有神经毒性作用。
炎症理论-软组织
肌肉、韧带等软组织的炎症、缺血、损伤、受压甚至不适当的按摩 ,都会影响神经的功能,引发颈源性头痛。
刺激颈神经根受到刺激, 产生根性疼痛外, 其末梢释放炎性介质可引起分布区域内软组织炎症也可产生疼痛。
其腹侧的运动神经根( 前根) 受到炎症侵袭时可以引起反射性颈部肌肉痉挛, 持续性肌肉慢性痉挛引起组织缺血、缺氧,使一些代谢产物如乳酸、缓激肽、P 物质、5- HT 等被游离出来聚集于肌肉组织, 引起肌筋膜炎, 产生疼痛, 并可直接刺激在软组织内穿行的神经干及神经末梢产生疼痛。
机械因素
C2横突薄弱易产生关节不稳,由于 C2横突小而短,C2棘突长又分叉,是颈部屈伸运动的杠杆臂,易发生损伤造成上颈椎关节不稳引起头痛。
骨质增生的椎体相互靠近,其外侧的钩椎关节也相互靠近,失去关节面的正常关系,使椎间孔变形。椎间孔受到侵犯,椎间孔的空隙受侵占,可造成疼痛和神经功能障碍。
颈源性头痛的治疗
微创治疗: 注射治疗(椎旁阻滞,枕大神经阻滞),硬膜外腔注射(糖皮质激素, 臭氧),射频毁损,
手术治疗
注射疗法
在相应的病灶区注射消炎镇痛药物,既有诊断作用,又起到治疗作用
无论是急性发作期还是慢性期,注射治疗都是缓解疼痛的有效手段
对神经阻滞试验阳性者均适用。
注射治疗要坚持个体化原则
注射治疗前,仔细分析病情,确认具体病灶部位
有针对性地为其制定注射治疗方案。
并且在治疗过程中不断给与评估和验证。
当初次或开始的两次注射治疗效果不佳时,应及时再次诊断和调整治疗方案。
注意事项
(1)由于第2颈椎横突的体标标志在较肥胖者不易触及,可在X光引导下穿刺治疗
(2)颈椎横突的定位有个体差异,且邻近有重要神经、血管,要注意解剖定位。
(3)椎动脉在第2颈椎向外侧转折后,椎动脉孔向外侧开口,进针时易刺入,进针时要多次回吸,严防误入椎动脉
(4)注药时应先注入少量试验量,无不良反应再缓慢注射,注射过程中要反复询问患者的感受,以及时发现不良反应,如晕针等。
(5)有时药物向前流至颈上交感神经节出现一过性Horner’s综合征, 可增强疗效。
(6)操作中应严防药物误入蛛网膜下腔。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