疾病名称(英文)thromboangiitis obliterans拚音XUESHUANBISAIXINGMAIGUANYAN别名 西医疾病分类代码循环系统疾病,外周血管病,中医疾病分类代码 西医病名定义血栓闭塞性脉管炎是以肢体中小动脉栓塞为主的慢性和节段性血管疾病。伴行静脉常受累。中国较常见。中医释名 西医病因还不十分清楚,一般认为吸烟是主要原因之一,寒冷和潮湿是本病发生的重要诱因。
好发于青壮年男性,女性发病率仅占2%―5%,可能与性激素有关。此外,真菌感染、外伤和营养不良亦可能是发病因素。病人血清中HLA―JI的阳性率较高,可能存在一定的遗传因素。发现病人抗动脉抗体的阳性率可高达44.1%―56%,HLA―A和B5等抗原的阳性率明显增多、IgM值增高等,提示可能是一种自身免疫性疾病。
中医病因 季节 地区 人群好发于青壮年男性,女性发病率仅占2%―5%。强度与传播 发病率 发病机理 中医病机 病理主要侵犯肢体的中小动脉,下肢动脉受累者约占80%,两侧下肢常先后发病。动脉造影发现N动脉及其分叉以下闭塞者占70%―75%。上肢单独发病者较少,多侵犯尺、桡和掌动脉。
动脉病变常呈节段性,近心端和两段闭塞之间的动脉多属正常。可分为急性和慢性两期。在急性期,可看到动脉内皮细胞增生,管腔内有新的血栓,周围有巨细胞,动脉全层有炎性细胞浸润。在慢性期,血栓机化,并可出现再疏通,动脉的内弹力层常呈波浪形收缩,动脉及其周围有纤维组织增生,并可累及伴行的静脉和神经。
反覆发作的病例可看到急性和慢性期病变共存。严重时细小动静脉内有广泛的血栓形成。还可在动脉中层发现以变态反应为特征的纤维素样变性。急性进展和晚期病人肾上腺髓质增生和激素分泌增多,血液常呈高凝状态,对疾病发展不利。病理生理 中医诊断标准 中医诊断 西医诊断标准血栓闭塞性脉管炎诊断标准:
1、此病几乎全部发生在20~40岁男性。
2、患者多有下肢进行性间歇跛行和慢性缺血性症状(麻木、怕冷、疼痛、苍白、淤血)等表现。
3、40%~50%有浅表迁延性浅静脉炎发作史及体征,患肢中小动脉的搏动减弱或消失。
4、患者有吸烟史,绝大多数有受寒湿(潮)史。
5、需作动脉造影及阻抗式血流图、超声多普勒等检查。
6、鉴别肢体动脉硬化性闭塞症、心源性和主动脉性血管栓塞症、外伤性血管痉挛、血管神经功能失调、糖尿病坏疽、静脉血栓形成及血栓性静脉炎后综合征、胸腔出口综合征、结节性动脉周围炎、多发性大动脉炎、结节性脉管炎、过敏性血管炎、红斑性肢痛症、硬皮症、雷诺氏综合征、眼口生殖器综合征、皮肌炎、脂膜炎、红斑性狼疮、肩颈综合征、椎管狭窄症、臀上皮神经损伤综合征、腰椎间盘突出症、末梢神经炎、坐骨神经痛等。
西医诊断依据根据临床特点,结合皮温测定、肢体位置试验阳性和血容积描记仪等仪器检查可确诊。发病 病史 症状 体征多发生于20―45岁的男性,绝大多数病人有吸烟史,有移走性浅静脉炎病史者约占50%。绝大多数病人有间歇性跛行,临床上分为三期:
①局部缺血期:患足明显畏寒、麻木、皮色苍白或紫绀,皮温降低,末梢动脉搏动减弱或消失。
②营养障碍期:上述症状加重,并有肌肉萎缩,皮肤和趾甲营养障碍,常有甲周感染和病灶性溃疡。
③坏死期:病变继续恶化,发生肢端坏死。坏死局限于趾(指)者为一级坏死;超过趾跖关节者为二级坏死;近于踝关节或踝上者为三级坏死。从营养障碍期开始就有行走(跛行)痛和静息痛,特别是在坏死期,静息痛剧烈,病人常抱膝而坐,日夜难眠。如果坏死感染严重,病人身体衰弱,常有中毒症状。
体检 电诊断 影像诊断 实验室诊断 血液 尿 粪便 脑脊液 其他诊断 免疫学 组织学检验 西医鉴别诊断在诊断时应与动脉硬化性闭塞症、动脉血栓栓塞症、雷诺病等相鉴别。中医类证鉴别 疗效评定标准(一)近期疗效
1、临床治愈:
①临床症状基本消失;
②肢体创面完全愈合;
③肢体末梢血液循环障碍及阻抗式血流图明显改善;
④步行速度100~120m/min,并能持续步行约1500m以上无不适者。
2、显著有效:
①临床症状明显改善。
②肢体创面愈合或接近愈合。
③肢体末梢血液循环障碍及血流图均有改善。
④步行速度100~120m/min,能持续步行约500m以上者。
3、进步:
①临床症状减轻。
②肢体创面接近愈合或缩小。
③肢体末梢血液循环及血流图略有改善。
④步行速度100~120m/min,能行走300m左右。
4、无效(包括恶化):治疗1个疗程(2个月)后症状及体征无进步或病情继续加重者。
(二)远期疗效(1年以上):随访对象以近期疗效中的临床治愈及显著有效者为主。
优:
①能持续步行2500m以上(步行速度100~120m/min);
②能进行正常工作。包括一般体力劳动。
③一般无自觉症状。
良:
①能持续步行500~1000m(步行速度100~120m/min);
②能进行一般非体力劳动为主的工作;
③劳动后,天气变化及寒冷时,仍有轻度临床症状;
差:缺血症状比较明显,有时有破溃,甚至发生溃疡坏死,经继续治疗无效而截肢者。预后 并发症 西医治疗治疗基本原则是防止病变进展,促进侧支循环形成,改善肢体的缺血状态。保暖、防治感染、避免外伤、终身戒烟是防治此病的重要措施,常用的血管扩张药有妥拉唑林、酚妥拉明、酚卡明、烟酸、血管舒缓素和中药丹参等。
右旋糖酥40静脉滴注对早期和恢复期病例也有较好的效果。对中西药治疗无效或效果不佳的病例,可考虑施行腰交感神经节切除术。经动脉造影证实动脉呈节段性时,可作血管内膜剥脱术,自体静脉转流术或其他血管重建手术。趾端坏死病例,应在控制局部感染和改善肢体缺血状态的情况下,行一期或分期切除坏死组织,必要时施行截肢术。
高压氧疗法和各种针刺疗法亦有一定的止痛效果。中医治疗活血化瘀的中药治疗效果也比较满意,各型病例的主要治则是阴寒型以温经散寒,气滞血淤型以疏通经络,温热型以清热利湿,毒热型以清热解毒,气血两亏型以补养气血治之。
中药 针灸 推拿按摩 中西医结合治疗 护理 康复脉管炎的康复,在病程早期传统上作Buerger氏体操,即在仰卧位将患肢抬高2―3min,同时作抗阻踝屈伸运动,然后让患肢在床沿外下垂3―5min,再平放床上2―3min,如此重复3―10遍。近来也采用步行、蹬阻力自行车等耐力性运动,间歇进行,以不引起疼痛加重为度,以促进侧支循环的发展及血管的再疏通。早期也可进行矿泉温水浴或辐射热治疗。对后期病例可于近端健康肢体施行热疗,坏死及溃疡区可用超短波治疗。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