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什么是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
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是指动脉硬化斑块在动脉内壁上形成,向血管内增生、突起,随着斑块不断扩大和继发血栓的形成,使血管变得狭窄,血液流速减慢,血流量减少,当狭窄达到一定程度,甚至形成管腔闭塞时,供给下肢的血流量不能满足人体的需要,就会出现下肢发生慢性或急性缺血症状。
二、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目前的发病率情况?
在我国,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饮食结构的改变,及人口老龄化,被诊断为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的病例有逐年增多趋势。据文献报告,55——70岁人群中发病率高达17%。
三、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主要有哪些表现?
1、在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的早期,病人一般会感觉下肢经常发凉、麻木,腿部肌肉会出现痉挛,俗称就是抽筋,由于这些早期病变并不典型,很容易与其他病混淆,所以常会被病人误认为是老年人缺钙或是腰椎间盘脱出症,进而误诊误治,延误了自己的病情。因此要提醒出现了以上这些症状的病人,应到正规的医院通过科学的检查手段确诊。
2、运动后疼痛:医学上称为间歇性跛行,是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最常见的症状,表现就是病人行走一段距离后,产生痉挛性疼痛,被迫停止运动,休息一会儿后,疼痛缓解,再次运动后,疼痛反复出现。随着缺血的加重,病人行走后出现疼痛的距离会越来越短,从几百米到最后的十几米,甚至几米。
3、休息时疼痛:医学上称为静息痛,是肢体严重缺血的表现,就是患者在不运动的时候肌肉等组织仍然会出现供血不足,出现疼痛,尤其在夜间患者入睡时更重。抬高下肢疼痛加重,低垂或轻微活动后疼痛可减轻,使得患者寝食难安,精神紧张。这个时期就提示患者必须积极治疗了,否则进一步发展就会进入坏死期。
4、组织缺血、缺氧最终导致坏死:在这一时期,病人动脉严重闭塞且侧支循环不佳,或并发动脉血栓形成。坏死症状较轻时肢体会出现组织营养障碍,皮肤粗糙、脱屑或皲裂;汗毛稀少或脱落;趾甲生长缓慢、增厚、少光泽,脚上破伤后非常不容易愈合。坏死症状加重时,下肢出现坏死,并发感染者可有全身中毒表现,甚至危及生命,一部分病人最终面临截肢。
四、容易和下肢动脉硬化性闭塞症误诊的疾病有哪些?
1、腰椎间盘脱出症:有典型的坐骨神经痛,就是从腰部向臀部、大腿后方、小腿外侧直到足的放射痛。
2、老年性骨质疏松:多因老年骨钙大量脱失而得不到及时补充造成的。表现为肢体疼痛,但疼痛肢体的皮肤颜色、温度是正常的,也能够触及末梢动脉搏动,但病人极易发生骨折。很多老年动脉硬化病人经常会误诊为此病,进行补钙治疗后无效,病情加重。所以老年人出现无明显原因的肢体疼痛时要进行血管方面的检查,以免误诊。
五、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的治疗方法有哪些?
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的治疗应根据患者的病情选择治疗方案。主要有:
1、改善生活习惯:积极治疗原发病如高血压、糖尿病等。多食用低盐、低糖、高纤维素和含有不饱和脂肪酸的植物性食物,如豆类、水果、蔬菜等。戒烟:吸烟者发生间歇性跛行的几率是非吸烟者的9倍,间歇性跛行的患者中几乎90%以上是吸烟者,因此,戒烟是减少发病的有效措施。
2、物理治疗:患者应该适量的进行体育锻炼,比如散步、慢跑就很好,这样可以放松精神,缓解紧张情绪;通过理疗、手法按摩使皮肤温度升高也是一种比较好的辅助疗法,无论是锻炼还是理疗,重要的是它们都有助于侧支循环的建立,改善缺血。
3、可以在血管外科医生的指导下,应用降脂药物、降压药、血管扩张剂、抗血小板药物、抗凝药物。如有动脉血栓形成,可使用溶栓药物。目前所应用药物的主要作用在于控制疾病的继续发展,改善患肢的侧支循环,缓解疼痛和促使溃疡愈合。
4、手术治疗:对于间歇性跛行逐渐加重,影响工作甚至生活不能自理者,或由于肢体缺血引起静息痛、组织坏死的患者,需要手术治疗(如动脉旁路术,即老百姓所说的“搭桥术”),这些患者如不及时手术,最终不可避免截肢。在局部组织已发生坏疽的患者,术后可以促进创口愈合。手术治疗的患者必须得到影像学资料,全面评价血管的状态后方可确定手术方案。
5、血管腔内治疗:如CTA(CT血管造影)、MRA(磁共振血管造影)或DSA(数字剪影血管造影)造影结果显示:动脉狭窄或闭塞为节段性,狭窄或闭塞的动脉近端、远端均有较为正常的动脉,则可以行血管腔内治疗,如球囊扩张术、支架置入术等。此类方法创伤小,恢复快,无需常规麻醉和手术切开,但费用相对较高。
六、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怎样预防?
1、要戒烟限酒;低脂肪低糖的清淡饮食,多食新鲜蔬菜、水果等富含维生素的食物;起居规律节制。
2、适当的健身锻炼,避免肥胖:经常锻炼等于让血管做体操,可以增强弹性,防止老化。
3、善于调整自己的情绪,避免长期的压抑紧张。
4、预防动脉硬化的几种食物:牛奶,大豆,生姜,大蒜,洋葱,木耳,燕麦,红薯,山楂,茶叶,海鱼,蜜橘,可降低血液中胆固醇和甘油三酯的含量。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