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人口老龄化,腹主动脉瘤的发病率逐年上升。目前,对于腹主动脉瘤的治疗,尚无明确有效的药物,也没有预测其破裂的标记物。因此,对于瘤体较小的患者,主要通过控制血压、血脂等治疗方案;对瘤体较大的患者,则需要进行手术或者介入治疗来预防瘤体破裂。
近日,在心血管专业期刊Circulation Research上的一篇研究论文中,来自浙医二院血管外科的刘震杰和威斯康星大学的研究人员通过合作研究揭示,炎症细胞自分泌的基质蛋白TSP1,在腹主动脉瘤的发生及进展中起了重要作用。
该研究通过了人体腹主动脉瘤壁标本和动物模型,观测到血管壁上TSP1蛋白高表达。在随后动物模型的研究中,TSP1基因敲除小鼠较之野生型小鼠,虽然血管壁分泌的炎症介质改变不大,但是血管壁内炎症细胞更少,也更不易诱导出腹主动脉瘤。进一步的研究发现,瘤壁内单核细胞和巨噬细胞减少,与这些炎症细胞自分泌的TSP1相关,因为TSP1对炎症细胞的黏附迁移具有重要作用。为了深入研究TSP1的功能,该研究还通过基因工程,构建了TSP1蛋白C端单体、C端三体和N端肽段。发现了TSP1结构和不同部位的肽段,对炎症细胞的黏附和迁移具有不同的作用。由于瘤壁内的炎症细胞,在腹主动脉瘤的发病机制中起重要作用,因此该研究认为,TSP1可能是治疗腹主动脉瘤的一个靶点。
来自NIH癌症中心的Roberts教授针对该论文撰写了相关评论,认为该研究的发现为今后腹主动脉瘤预防和治疗提供了新的思路。由于糖尿病、肥胖和高血压患者相应组织中,也存在TSP1升高的情况。因此,通过抑制TSP1的表达或阻断TSP1的受体,如CD47,可能是治疗这些疾病的一种新方法。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