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患者自述:半年来便血越来越严重
我姓余,今年已59岁,平时身体很硬朗,即便是感冒也很少有。但从去年6、7月份起开始,发现大便带血,起初以为是痔疮发作了,也就没当回事,可慢慢地便血越来越严重了,而且大便的次数也在不断增加。
到了今年年初,我在后半夜也要起床大便2-3次,每次大便都带血,人也消瘦了下来,1.72米的个子体重只有90多斤。想想现在这个癌那个癌的发病率很高,我的症状也不太像是痔疮发作,都忙碌了大半辈子,快到退休年龄了,马上可以安享晚年了,万一是癌还是早治疗好,所以我找到胃肠外科专家谢松主任来诊治。
二、医生诊断:大肠同时患有四处肿瘤
1月上旬,很少上医院的余大伯在家属的陪同下,到医院看专家门诊,谢松主任检查后发现距肛门5厘米处有一菜花样肿块,初步诊断为直肠癌。余大伯及其家属闻此噩耗后心急如焚,希望医生立即安排住院,以便能尽快确诊、早期手术。
余大伯住院后,谢松主任立即安排余大伯施行结肠镜检查,结果发现除了直肠下端有一癌肿外,分别在距肛门20厘米处的乙状结肠和55厘米处的降结肠、70厘米处的降结肠还分别有三个肿瘤,直径分别约1.5厘米、1厘米和3厘米;取标本施行病理检查,证实四处病变分别为:直肠中分化腺癌、乙状结肠管状腺瘤、降结肠管状腺瘤和降结肠高分化腺癌。
谢松主任介绍说:大肠癌是最常见的消化道恶性肿瘤之一。直肠癌早期常表现为大便带血,所以很容易被误诊为痔疮。目前,对大肠癌的治疗,外科根治性切除是主要和首选的方法。但像余大伯这样大肠同时患有四处肿瘤的病例实属罕见,我们需要综合评估后来确定治疗方案。
三、治疗方案:一次手术根治四处肿瘤
余大伯被证实患有四处肠道肿瘤后,谢松主任仔细分析了腹部CT和三维立体重建图片,认为肿瘤都还比较局限,也没有出现肝脏、肺部转移,手术应该能够做到根治性切除。
由于余大伯的大肠罕见地同时患有四处肿瘤,而且分布较分散,涉及的肠段近80厘米,为了达到根治肿瘤的目的,需要切除1米左右的大肠(左半结肠和整个直肠),手术范围涉及到整个左半腹部和盆腔,创伤较大。但余大伯身体消瘦,营养状况较差,是否能耐受手术需要进一步评估。
此外,考虑到有一处肿瘤在直肠下段,距肛门只有5厘米,如果要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需要实施精准的低位“保肛”手术,也就是肿瘤切除后,要将上腹部的横结肠拉到肛门口做肠吻合,其操作的难度非常大。
谢主任考虑再三后,决定为余大伯施行“左半结肠切除术+低位直肠肠癌根治术”,也就是在一次麻醉下完成两个大手术。
四、手术直播:3个半小时完成两大手术
手术方案确定后,谢松主任率领治疗组一方面对余大伯的营养状况、重要脏器的功能进行全面的评估,在进行了有效的营养支持,纠正了贫血和低蛋白血症,使机体有足够的能量蓄积来耐受手术。
在营养支持的同时,手术组开始紧张的术前检查和准备,结合CT和钡剂灌肠检查,对四处大肠肿瘤进行了准确的影像学定位。在完成了各项术前准备后,余大伯于1月17日上午被送进手术室。全麻后谢松主任开始主刀手术。
无影灯下,见谢松主任小心地切开余大伯的腹腔,细心解剖后熟练地游离了横结肠左半、降结肠、乙状结肠和直肠,同时清扫了肠系膜和盆腔血管周围的淋巴脂肪组织,然后将含有4枚肿瘤的1米长左右肠管完整地予以切除。再次游离上腹部的横结肠,将其断端拉至肛门口与直肠进行吻合,检查直肠吻合口良好、肠道恢复通畅后,手术顺利完成。
整个手术历时3个半小时,手术进程非常顺利,术中出血量极少,不需要输血。术后,余大伯麻醉苏醒后被送入病房。
五、手术评价:术后一周恢复正常饮食
余大伯的手术创伤虽然很大,但术后恢复很快,顺利通过了肠道出血、肠漏、伤口感染、吻合口狭窄等“关口”,两天后下床活动,一周后逐渐过度到正常饮食,并很快痊愈。
谢松主任术后评价说:大肠癌根治性的切除范围除了把肿瘤切除外,还应包括足够的两端肠段、已侵犯的邻近器官、四周可能被浸润的组织和淋巴结。我们为了提高患者的生存质量,在手术中切除了长达1米左右的肠管后,施行了低位“保肛”术。但由于肠管近段断端与肛门口的直肠断端相距达30厘米,将两个断端进行吻合很容易产生张力,一旦存在张力手术后就有可能产生非常严重的肠漏。因此,手术的难度是可想而知的。
谢主任还说:除了肠吻合有难度外,余大伯的直肠肿瘤距肛门只有5厘米,施行“保肛”术时要在盆腔的最低位手术,视野小,操作空间窄,分离和吻合都极为困难,因此,没有良好手术技巧的医生会选择切除肛门、行“人工肛门”。好在我们在这方面有丰富的操作经验,对于距肛门5厘米甚至更低的直肠癌施行低位“保肛”手术技术已非常成熟。应该说余大伯的手术非常成功,术后康复也非常顺利,现已在接受规范的化疗。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