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肿瘤标志物检测的临床意义
1.1 肿瘤早期筛查:如绒毛膜促性腺激素(HCG)已成功地用于绒毛膜癌的筛查,通过这一标志物的筛查使用,已使全世界的绒毛膜癌患者死亡率明显下降。1963年胎儿甲种球蛋白(AFP)的问世,在诊断原发性肝癌方面具有特殊意义,特别是在群体普查中有较大的实用价值。在非洲和东南亚国家常用AFP检查作为在乙型肝炎患者中筛查肝细胞性肝癌的工具。我们国家70年代以后在上海等地,通过对大量人群的AFP普查,曾检出不少肝癌特别是小肝癌患者。PSA在前列腺癌筛查中亦可达到同样的效果。所以肿瘤标志物的筛查对高危人群有很大应用价值。
1.2 出现肿瘤症状或可疑肿物后的鉴别诊断:当一个患者被怀疑患肿瘤时,此时肿瘤标志物的检测对鉴别是良性和恶性肿瘤有帮助。
1.3 监测疗效、复发或转移和判断预后:是肿瘤标志物最有价值的作用。手术前肿瘤标志物升高,术后下降,表明手术成功;术后略有下降,随即重新升高,提示手术未奏效;术后下降,过段时间后又明显升高,提示肿瘤复发或转移。这种提示往往早于临床症状出现前数个月。肿瘤患者经治疗后,肿瘤标志物的升降与患者的疗效和预后有良好的相关性。治疗后肿瘤标志物下降说明治疗有效;治疗后肿瘤标志物继续升高,应更换治疗方案,如果肿瘤标志物持续升高,往往预示着复发或转移。
2、应用肿瘤标志物注意点
2.1 一个理想的肿瘤标志物应具有下列特点:(1)敏感性高,能早期测出所有肿瘤患者;(2)特异性好,鉴别肿瘤和非肿瘤患者应100%准确;(3)有器官特异性,能对肿瘤定位;(4)血清中浓度与瘤体大小、临床分期相关,可用以判断预后;(5)半衰期短,能反映肿瘤的动态变化,监测治疗效果、复发和转移;(6)测定方法精密度、准确性高,操作简便,试剂盒价廉。但至今为止,尚无一种理想的肿瘤标志物。
2.2 参考值和参考范围是以正常人及非肿瘤患者中大量人群验证得来的,并非绝对值,不同人群、不同地区参考值可能不同,阴性不能排除肿瘤,阳性也不能肯定地确诊为肿瘤,只是提供了需进一步检查的信号。不同年龄、不同人群其正常参考值也有所不同,如PSA随年龄增长而升高。
2.3 检查、治疗可能影响肿瘤标志物检测的准确性。如直肠指检、前列腺穿刺、前列腺按摩后血PSA可升高,抗雄激素治疗后可抑制PSA产生。
2.4 标本的保存或污染可对结果造成影响。汗液、唾液和其它体液中均含有鳞状细胞相关抗原(SCC),如污染上述体液可造成SCC假阳性结果。NSE存在于红细胞、浆细胞、血小板中,溶血或标本放置过久可造成NSE升高。
2.5 不同方法、不同实验室检测结果可能存在一定的误差。
2.6 如果在体检是发现某个肿瘤标志物升高,如明显升高,或有症状,建议全面检查排除相关肿瘤可能。否则,应间隔2-4周复查,如连续3次进行性升高,建议全面检查。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