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痔疮的定义:
痔与痔疮概念上有所不同,痔是人体的正常组织,是直肠末端粘膜下和肛管皮肤下的静脉丛;只有在静脉丛发生扩张和屈曲形成柔软静脉团时才成为痔疮,有内痔、外痔、混合痔之分,肛门与直肠之间有一条锯齿形的分界线叫齿线,齿线以上的痔疮叫内痔,齿线以下的痔疮叫外痔,齿线上下都有的痔疮叫混合痔。
二、发病原因:
1、解剖因素:直肠肛门静脉血是从下向上回流的,当人站立时,肛门直肠处于低位,由于重力的作用,阻碍了静脉血液向上回流。所以有观点认为:直立行走的动物都会长痔疮。
2、遗传因素:遗传基因决定静脉管壁较薄弱,抵抗张力性能差,容易扩张。
3、体位因素:久坐久立 、长期负重远行、蹲厕时间过长等都阻碍了静脉回流。如出租车司机、IT人员久坐;售货员、教师久立;山区农民负重远行等等。
4、大便不调:排便困难、慢性腹泻都易诱发痔疮,解剖和遗传因素是内因,大便困难是痔疮发作的最大外因。
5、饮食不节:过食辛辣刺激、煎炸烘烤食物、过量饮酒等
6、妇女妊娠、生产用力。
7、慢性病:肝硬化、心功能不全、高血压、冠心病、慢性咳嗽、腹腔肿瘤等引起门静脉高压和腹内压增加,阻碍了静脉回流。
8、肛门感染:直肠炎、腹泻、尿路感染、前列腺炎都会诱发痔疮发作。
三、痔疮的临床表现:
三大症状:便血、疼痛、肿物突出;贫血、内痔顿、粘液流出、肛门瘙痒是继发症状。
内痔:内痔根据病情分为四期。
Ⅰ期:只是便血鲜红,无肿物突起、肛门疼痛。
Ⅱ期:便下鲜血,肛内肿物脱出能自行回纳,无明显疼痛。
Ⅲ期:便下鲜血,肛门肿物脱出需用手托回,肛门有坠胀不适感,或伴有肛门粘湿瘙痒。
Ⅳ期:肛门肿物脱出不能回纳,顿水肿,肿痛不适。
外痔:有结缔组织外痔、静脉曲张型外痔、血栓型外痔、炎性外痔之分。
1、结缔组织外痔:又称皮赘外痔,平时无明显不适症状,不需治疗。
2、静脉曲张型外痔:平时无明显症状,不需治疗。
3、血栓型外痔:肿物为皮下血栓,有疼痛感。
4、炎性外痔:结缔组织外痔或静脉曲张型外痔发炎水肿而致肿物肿胀疼痛。
混合痔就是兼有内痔和外痔的症状。
四、中医治疗:
中医治疗痔疮具有许多优势,手术治疗痔疮,术后肛门剧痛、大便出血、小便困难等等并发症无法避免的,而且疗程长,需休息一个月之久。中医治疗就可以克服这些缺点,经过二十几年的临床验证,80%的痔疮不需手术,通过保守治疗症状缓解,就达到治疗目的。对年老体弱伴发多种慢性病、心肝肾功能不良的病人,妇女妊娠、哺乳期的痔疮患者,有手术禁忌证的病人,中医治疗是首选。
中医治疗痔疮最大的特色就是内治与外治相结合,中医内治法是根据中医辨证施治原则,设定不同的经验协定方,按痔疮的临床表现分四个证型,分别设定了痔疮Ⅰ号方、痔疮Ⅱ号方、痔疮Ⅲ号方、痔疮Ⅳ号方。
1、内治法
风伤肠络型:以便下鲜血为主要症状,呈滴状,肛门疼痛、肿物脱出不明显,年轻气盛,伴有便秘口干等,治法:清热疏风、凉血止血---痔疮Ⅰ号方,适用于Ⅰ期、Ⅱ期内痔出血病人。
脾虚气弱型:以肿物脱出为主要症状,或伴贫血,神疲乏力,年老体弱比较多见,治法:益气升提、养血止血---痔疮Ⅱ号方,适用于Ⅱ、Ⅲ期内痔病人。
湿热内盛型:大便稀软、次数增多,排出不畅,或粘滞不爽,便血色鲜,点滴而下,舌质红,舌苔黄腻,脉象滑数,大多伴有慢性结肠炎,每当遇有饮食不慎,则腹泻、便血发作,治法:清热化湿、凉血止血---痔疮Ⅲ号方,适用于内痔Ⅰ期、Ⅱ期出血病人。
湿热淤滞型:以肿物脱出不能回纳为主要特征,痔核充血肿胀疼痛明显,或外痔感染肿胀,治法:清热化湿、祛瘀止痛---痔疮Ⅳ号方,用于Ⅳ期内痔、炎性外痔和血栓性外痔。
2、外治法:
是局部用药,作用更直接,对痔疮治疗很重要,我主要是用中药口服结合中药熏洗坐浴、中药膏外敷或肛塞这几种方法来治疗痔疮。
坐浴:清热利湿、消肿止痛,洗浴方(内部协定方)熏洗10分钟,各型痔疮都适用。
外敷:清热解毒、消肿止痛作用,有马应龙痔疮膏、消痔膏、痔疮消痛膏(本人专利药)等,主要是针对炎性痔、血栓痔、顿痔。
肛塞:消肿止痛、止血生肌作用,有太宁栓、马应龙麝香痔疮栓等,主要针对于内痔出血病人。
注射:消痔灵等硬化剂注射于内痔区,治疗内痔Ⅰ期或内痔Ⅱ,不能用于外痔
套扎:用皮圈套扎于痔核根部,使其坏死脱落。适宜治疗内痔Ⅱ期、Ⅲ期,外痔禁止使用。
针灸:辩证取穴,常用的穴位有:攒竹、龈交、白环俞、长强、承山,适合于各型痔疮。
挑刺:在尾骶部寻找阿是穴或痔点,消毒后挑断皮下纤维,挤出少许血液的一种治疗方法,对血热型内痔出血有良效。
扩肛:一般是局麻下手指扩肛,简便而有效,适应于内括约肌痉挛型的内痔出血。
五、手术治疗:
痔疮手术要有严格的适应证、禁忌症。
适应症:保守治疗无效的内痔Ⅱ期、Ⅲ期、纤维型内痔、混合痔及环状混合痔;
禁忌症:1、嵌顿痔、肛门周围皮肤感染者;2、血友病、血少板减少、凝血功能不良、严重贫血、白血病患者;3、高血压、心脏病、心功能不良;4、肝肾功能异常、肾炎尿毒症、肝硬化腹水、低蛋白血症;5、妇女妊娠期、哺乳期;6、感冒发烧、感染性腹泻;7、患传染性疾病如:肺结核、甲型肝炎等。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