肝硬化(属中医积聚范畴)是一种由不同病因引起的慢性进行性、弥漫性肝脏疾病,临床上早期可无症状,后期可出现肝功能减退,门静脉高压和多系统受累等各种表现。该病较为复杂且难治愈,目前去除诱发因素或治疗原发性疾病仍是阻止肝硬化发生和发展的最根本途径和最有效措施。随着研究的不断深入,中医特色疗法日渐显现出其优势。传统中医治疗有诸如清热解毒、理气活血、养阴益气之类的内服药,部分患者长期服用汤剂或中成药无意间增加了胃肠道的负担,不同程度地加重恶心、纳呆、腹泻等消化道症状,因此探讨多途径、多靶点的中医外治疗法成为了中医特色治疗的热点。而“经气学说”的引入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中医特色外治疗法的发展。经气学说指导下的中医特色外治疗法(如:中药外敷、中药穴位注射、中药灌肠、穴位照射等)在慢性肝病的治疗过程中也证实有一定的临床观察价值及研究前景。现就本科室近年来相继开展的相关中医特色外治疗法作进一步的探讨。
中医特色疗法的理论基础:经气学说
经络是人体运行气血、联络脏腑、沟通内外、贯穿上下之径路,亦为病邪出入之道路;经络乃脏腑之延伸,其运行于经脉之气为经气,属人体的正气范畴,经气源乎脏气,脏气借经气以互相通应,是故经气之变化关乎疾病之转归。而经气在十二经脉中各有其分布规律和特点,《素问。皮部论》曰:“皮有分部”;“皮者,脉之部也”, “凡十二经络脉者,皮之部也”。 “皮部”就是十二经脉及其所属络脉在皮表的分区,也是十二经脉之经气散布所在。此处之“皮部”为经气散布之处的泛称,它可以是经络之腧穴(如期门、肝腧、足三里等);也可以是脏腑经气在某一局部之汇聚处(如耳部、脐部等);也可以是某处之皮肤黏膜(如鼻黏膜、肠黏膜)。因此可以通过辨病、辨证来确定病变脏腑经气失调之 “皮部” 所在,用各种物理方法(如针刺、灸、推拿等)刺激经气失调之“皮部”来调整相关病变脏腑之经气,以恢复病变脏腑之气血阴阳平衡。盖经气以通为要,经气通则气血阴阳畅通,诸病自除。清代医家吴师机认为“草木之菁英,煮为汤液,取其味乎?实取其气而已。……变汤液为薄贴,由其外及其内,亦取其气而已。”是故借助中药之药气刺激“皮部”亦可达到调整人体病变脏腑之经气的效果。盖药气能通调经气,外治之药即内治之药,辩证施治亦为外治之大法。今观慢性肝病之由来与脏腑经气失调关系甚密,故临证外治之法尤当以辩证施治、调经气、通百脉和阴阳为要 。
中医临床探索与现代研究
1 、中药脐部贴敷
脐部贴敷疗法,即选取脐部之神阙穴,借所选中药之药气来刺激神阙穴以调整人体脏腑之经气、恢复其气血阴阳之平衡。人身360余穴何故独选神阙穴,盖神阙乃任脉之要穴且与督脉贯通,其为上下腹之分界,其上应天下应地,任、带、冲三脉皆通过于此,为神气升降出入,变化消长之处,故神阙者经络之总枢也,经气之总汇也。历代医家对神阙穴功能推崇备至,清吴师机云:“脐者,肾间之动气也,气通百脉,布五脏六腑,内走脏腑经络,命使百脉和畅。”鉴于现代医学研究发现脐在胚胎发育的过程中腹壁最后闭合处,表皮角质层最薄,屏障功能差,渗透性增强等特点,药物分子较易通过脐部皮肤的角质层。大量腹壁动静脉分支及丰富的静脉网 ,该部位更易于药物吸收,为透皮给药以及缓释长效的理想给药部位。 积聚之人多有气滞血瘀、热度内蕴、气阴两虚之证,依据中医“理气活血化瘀、清热解毒、滋阴益气”治则,我科自制的脐部贴敷剂由莱菔子、砂仁、地龙、汉防己等四味中药组成。四药联合具有理气消胀,化瘀清热之功效,并在增强消化道运动,促进肠蠕动,加速内毒素的排除缓解临床症状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在药气透过“皮部”发挥调整经气作用的过程中,透皮促进剂起着至关重要的媒介作用。月桂氮卓酮作为新型、高效透皮吸收促进剂为其典型代表。其渗透作用强,有效浓度低,性质稳定,毒性低,无副作用,可广泛用于透皮给药系统。月桂氮卓酮亦有对多种微生物有较强的抑制作用。冰片为龙脑、异龙脑混合消旋体,几乎不溶于水,易溶于乙醇。具有芳香开窍,止痛消炎的功效,能引药由肌表直达凑理,具有良好的透皮促进作用。现代研究表明3%的冰片对样品溶液的促渗效果最好。月桂氮卓酮与冰片两者合用能产生药物的协同作用,促透效果叠加。研究结果显示:中药脐部贴敷可显著地降低血浆内毒素的含量,降低门脉血流量,患者腹胀、腹痛、食欲、大便的情况均有明显改善,安全性高,疗效确切,且对肝硬化患者无明显禁忌症。
2、 黄芪穴位注射
积聚发病之内因为正气亏虚,积聚形成与演变,均与正气之强弱密切相关。《医宗必读?积聚》曰:“积之成也,正气不足,而后邪气踞。”《景岳全书?积聚》亦曰:“凡脾肾不足及虚弱失调之人,多有积聚之病。”。外治调经气补虚之法,尤以选穴和选药为关键。人体360余穴首推足三里穴,盖足阳明胃经乃多气多血之经络,足三里穴者“足阳明胃经”之要穴也,针刺之有调理脾胃、补中益气、通经活络、扶正祛邪之功并能激发气血之生化与运行。针刺之法恐其力不足以扶正,故于5ml注射器中加黄芪注射液2ml,以细针管为媒介刺激“皮部”足三里穴并借黄芪之药气以调节脏腑经气日久终使之达到补中益气、通经活络、扶正祛邪之功效。《本草纲目》载“耆长也,黄芪色黄,为补者之长故名…”盖黄芪者“补气诸药之最”也,归肺、脾、肝、肾经,尤善补脾肺之气,今针药并用药气相通则扶正祛邪之力甚强也。现代医学认为肝硬化患者同时存在着红细胞免疫及体液免疫功能障碍,在合并感染时,红细胞C3b受体花环率下降较无感染组更为明显,而免疫复合物花环率则无明显差异,说明感染可使红细胞老化或受体受损,或红细胞过氧化损伤,以致发生原发性红细胞功能受损。诸多研究表明黄芪具有抗肝损伤作用,能促进肝细胞白蛋白合成,抑制间质胶原细胞合成,增强网状内皮系统和巨噬细胞吞噬功能,提高淋巴细胞转化率,诱导干扰素生成,增强人体免疫、防止肝糖原减少.黄芪及其复方制剂在动物实验、临床试验以及肝星状细胞实验中均有抗肝纤维化的作用。我们在临床使用黄芪注射液2ml双侧足三里注射, 隔日1次,疗程为1个月,共3个疗程。观察结果表明可显著改善患者的睡眠、食欲,提高抗病毒的应答,且无不良反应,可缩短住院时间,节省治疗费用。
3 、中药灌肠
积聚之人正气亏虚为其本,热毒蕴结、血瘀气滞为其标。正所谓急则治其标,缓则治其本。积聚之名,首见于《灵枢?五变》:“人之善肠中积聚者,……皮肤薄而不泽,肉不坚而淖泽。如此,则肠胃弱,恶则邪气留止,积聚乃伤。” 。积聚之人气机多不畅,气机不畅则腑气不通,腑气不通则热毒内蕴,热毒内蕴则变生诸症。腑气唯以通为用,故灌肠之法为外治首选之法。腑气不通之人多有热毒内蕴,单一灌肠无以根治,当同时辩证选用清热解毒、通腑泻下之中药从直肠灌之方能获佳效。其理亦不外乎借“药气”刺激“皮部”调节脏腑之经气耳。余于临证中自拟“清肠合剂”辩证加减(生大黄、熟附片、地榆炭、蒲公英等)180ml保留灌肠,每日1次,疗程为一至二周。现代医学认为:肝硬化时常常存在不同程度的肠源性内毒素血症,且发生率与疾病的严重程度呈正相关。中医理论认为内毒素血症多为湿热毒邪蕴结所致,故中药常用具有清热解毒、通腑泻下之效的中药。用中药保留灌肠 ,既有改善局部热毒蕴结、血瘀气滞的作用,又有调畅全身气机恢复阴阳平衡功效。同时中药灌肠方剂是在中医辨证论治的基础上,根据患者不同证型而采用相异的治疗原则及药物,相对于西药更具有灵活性强、适用性好的优势。而且在同一患者的疾病发展过程中亦能根据证型的变化,及时做出相应治疗原则及药物的更改,以达到“祛邪不伤正”、“扶正不留邪”的效果。再者可供选择及配伍的中药丰富,且实践证明副作用较小,还可以有效避免耐药的发生。因而中药保留灌肠在治疗肝病肠源性内毒素血症具有独特优势。
4 、肝病治疗仪肝区穴位照射
肝主疏泄、主藏血,人之生发之机全依赖肝之疏泄功能,血之运行与津之输布,有赖于气机之调畅,气郁则血流不畅。“脏病止而不够,其病不离其处”。足厥阴肝经起于足大趾,上行环阴器,过少腹,布胸胁,上巅顶。肝区有期门、日月、章门三穴,它们均为足少阳胆经、足厥阴肝经之要穴。早在《灵枢?经脉》中就指出:”经脉者,所以决生死,处百病,调虚实,不可不通”;<<难经.第十二三难>>说:”经脉者,行血气,通阴阳,以荣于身者也。”概括说明了经络系统在生理、病理和防治疾病方面的重要性。人体气血之所以能够通达全身各部发挥作用,与经气输注是否通畅密切相关。DSG-I型生物信息红外肝病治疗是一种新的非药物治疗肝病的技术。在上述的特定腧穴上,通过腧穴对红外信息的吸收,使治疗作用直接到达脏腑经气失调的病所,发挥 “归经”调“经气”之功效。红外信息辐照技术能自动提取被治疗者的生物节律――微循环节律产生能量共振,极大提高了人体皮肤对光波的透过率,增加了能量的吸收率,使得在肝区部位获得的近红外波能量明显增加,从而使近红外波治疗肝病成为现实。近红外信息辐照技术治疗1次(30分钟),其门静脉的血流量就显著增加,从而可以改善肝脏的血液循环,使肝细胞得到充足的血、氧、及营养物质,明显改善肝细胞新陈代谢,由于肝脏血供增加,肝脏药物浓度可以随之增加,能更好的发挥药效,从获得促进肝损伤修复治疗肝病的功效。近红外信息辐照技术治疗肝炎肝硬化疗效显著,能明显改善肝功能,降低肝纤维化指标及门静脉压力,具有保肝降酶和抗肝纤维化作用。研究亦显示,肝病治疗仪肝硬化患者症状体征改善比较明显,多数患者经治疗后症状明显好转,体征减轻,如肝区疼痛、腹胀减轻,食欲、体力增加等,尤其对失眠症状改善方面有极显著的差异。不失为一种行之有效的辅助治疗手段,操作简单,一定程度上减轻了患者病痛,提高生活质量。
以上资料提示治疗肝硬化方面中医药特色治疗有很大的研究和发展潜力。但仍需进一步解决一些问题,如:①找准中西医理论在抗肝纤维化认识上的结合点,拓展研究思路,对肝纤维化达成共识。②从循证医学的角度研究肝硬化归纳出中医证候的流行病学状况,同时进行高水平的临床与实验研究,建立既符合肝纤维化特点又符合中医证型的实验动物模型,从细胞及分子水平来研究中药制剂。对中医药疗效的特点来说,调节免疫功能、减轻或消除始动因素可能是更重要的环节,但目前对此尚缺乏足够的关注。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