妇女绝经前后包括更年期和绝经后期。更年期又称围绝经期。女性绝经期是每个妇女生命进程中必经的生理过程。女性大约到了50岁左右,都会卵巢功能逐渐衰退,激素分泌减少,不足以刺激子宫内膜,月经由稀少到停止来潮,为绝经。何为围绝经期?即绝经前和绝经1年内的一段年龄时期,一般是指40岁以后出现内分沁、生物学变化与月经紊乱等临床表现,至停经12个月内。绝经年龄个体差异很大,与本人健康状况、体质、禀赋、遗传等关系大,而与种族、地理、气候环境等关系不大,一般在45-55岁之间绝经。
对于女性绝经期的到来另有一种阐述,中医认为,女性绝经是由于年龄增长,肾虚日渐明显,致使体内主管月经与生育的任脉与冲脉的经脉之气虚衰,导致产生月经的物质天暌缺乏所致。这在古老的中医经典著作《黄帝内经》里有着十分清晰的描述与记载“七七,任脉虚,太冲脉衰少,天暌竭,地道不通,故形坏而无子也。”意思是42-49岁的女性肾气渐衰,出现月经紊乱,生殖能力下降,面容憔悴,皱纹增多,头发始白易脱落等等一系列问题, 中医认为肾虚是更年期到来的根本所在。
据统计,在占我国总人口约11%的40-59岁的妇女中,50%以上存在不同程度的绝经相关症状或疾病,这是一个庞大的群体。现代女性更关注的是生活质量和身心健康。由于女性的特殊社会角色,加之情感较为丰富、细腻、敏感,生活中情绪很容易受到外界事物和环境的影响,变化较多,起伏不定,容易产生焦虑、烦躁、悲观、抑郁、失落等不良心理反应。中医学历来认为人的情致变化与肝有密切关系。肝气盛的人多性情急躁,肝气郁结的人多愁善感,抑郁胸闷。而更年期的女性由于肾虚影响了肝的正常功能,故在情绪的调节上也就容易失控,出现情绪不稳。
临床上中医对更年期综合征的治疗,以补肾调肝为主。肾虚包括肾气不足,肾阳虚衰,肾阴亏虚,肾精亏乏,甚至肾阴阳两虚等不同。显然用药自然各不相同,讲究多多。当然,临床也并非仅是单纯补肾、调肝,而是将病人的病情和症状通盘考虑分析,根据症状不同,遣方用药各异。一般在绝经过渡期月经紊乱时,更年期症状就已经开始出现,可持续至绝经后2~3年,仅少数人到绝经5~10年后症状才能减轻或消失。常见月经紊乱、烘热汗出、烦躁易怒、心悸失眠、头晕健忘、精神抑郁、情志异常、胸闷善叹息、咽喉异物感、浮肿、大便溏薄、皮肤瘙痒,或有蚁行感等异常感觉,中医称为绝经前后诸症或经断前后诸症。本质是内分泌的变化。
更年期症状使患者饱受精神上的痛苦,并且发生高血压、冠心病、动脉硬化、骨质疏松引起骨折的危险性增大。人们尝试用雌激素预防更年期综合征,近五十年来,研究使用雌激素的治疗问题受到重视,也予以肯定。但由于许多药物可使肝病的负荷加重,盲目应用也有增加乳腺癌或子宫内膜癌的潜在危险。故与雌激素相关的肿瘤(乳腺癌、子宫内膜癌、黑色素癌)、严重肝肾疾患、近期有血栓栓塞的患者须禁用,有糖尿病、妇科疾患或乳腺癌家族史的病人必须在医生的指导下慎用,影响了雌激素的广泛应用。
那么更年期综合征该如何防治?近年来,中医发挥整体恒动、辨证施治的优势,取得了可喜的进展。从目前中医治疗更年期综合征的研究资料来看,中医不仅在疗效上能与雌激素媲美,而且在安全性上有过之而无不及。更重要的是中药对更年期综合征的性腺轴有调节作用,尤其通过卵巢内调节使“垂死”的卵泡复苏,延缓卵巢老化,这也是单纯替代疗法的雌激素作用不能比拟的。而且中药能提高更年期综合征的免疫功能,并能防治骨质疏松。中医认为更年期综合征的发生,以肾精亏虚,天癸衰竭,精血不足,冲任不通为根本原因;而水不涵木(即肝肾不足),肝郁火旺则是发病的常见诱因 ;痰湿或瘀血阻滞常使病情加重或发展。故本病之本虽在肾,而其标在心、在肝、在脾。尤以心肝更为突出。
以肾精亏损为本,以心肝火旺为标,痰瘀内生为标。治疗可从肾论治,或从肝脾肾论治,或从心肝肾论治,或从痰瘀论治。临床根据不同证型,辨证论治,中医药治疗可发挥多环节、多层次、多角度、多靶点作用的特点。滋阴补肾、壮骨填髓是治本之法,疏肝解郁、健脾和胃为对症之策,益气化痰、活血化瘀则是防止病情进一步发展的必要措施。通过治疗,减轻症状,缩短病程,调整患者激素-内分泌系统功能,改善机体内外环境,从而缓解或减轻更年期综合征的各种症状,使其达到新的动态平衡。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