直肠脱垂是指直肠、乙状结肠向下移位,并脱出肛门外的一种肛门脱垂性疾病。其多见于2岁以上的男性儿童及老年人,农村贫困地区发病率较高。
儿童性直肠脱垂的发生,与儿童自身发育不够完善,骶骨弯曲度过小,直肠过于垂直关系密切。此外,营养、卫生状况低下,长期腹泻、咳嗽等因素均可诱发此病的发生。
中医认为,幼儿元气未盛,中气下陷,不能升提、摄纳,导致直肠下移,最终脱出。
儿童发生直肠脱垂的特点是:脱出症状较轻(仅直肠粘膜脱垂),肛门括约功能好(不松弛,此点与老年性直肠脱垂相反),注射治疗即可治愈,预后好。
由于本病与儿童生长、发育有关,故其脱出症状可随年龄的增长而逐年减轻,绝大多数患儿至14-17岁时症状完全消失,不留后遗症。医学上多强调保守治疗,如药物、针灸和注射治疗。
需要注意的是,患儿排便时应有成年人陪护,肠管脱出后及时将托回肛内。以免发生肠管嵌顿、坏死。
提倡患儿坐位排便,降低腹压,以免加重脱垂。加强体育锻炼,增强体质,讲究饮食卫生,便后肛门用温水清洗,积极消除诱发因素,都能有效地改善直肠患儿直肠脱垂症状,促其早日康复。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