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绞痛是心肌耗氧与供氧之间暂时的不平衡而引发的发作性胸痛综合征。心绞痛多数是由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所致,少数为非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所致,如冠状动脉痉挛、先天畸形、炎症及心肌病、严重的主动脉瓣病及夹层动脉瘤、梅毒性主动脉炎、贫血等。本病多发于40岁以上的男性,其发病率为0.2%,女性为0.08%。
中医认为本病属“胸痹”、“心痛”、“厥心痛”等范畴。病机主要责之于本虚标实。
1、诊断
1.1 临床表现
1.1.1 症状:常因体力活动、情绪激动、气候变化、饱餐或受凉诱发。典型表现为突发胸骨后或心前区压榨性疼痛,可放射至左肩及左上肢内侧至小指与无名指,重者可有濒死感,时作时止,反复发作出汗,疼痛持续1~5min,偶可持续10~15min,休息及用硝酸脂制剂后可缓解。不典型表现者疼痛可放射至颈部、下颌、上腹部,伴消化道症状,或仅感胸闷不适。
1.1.2 体征:可有心率增快、血压升高。心尖部可有收缩期杂音。部分患者可有第四心音。可出现肺动脉瓣区第二心音亢进及逆分裂、疼痛缓解后消失。
1.2 辅助检查
1.2.1 心电图:ST段水平或下斜压低0.1mV,或抬高0.2mV(V1~V4, 抬高 0.4mV)。T 波低平或倒置。半数病人可出现心率失常 (如心动过速、室性早搏、心动过缓、传导阻滞等)。心绞痛时心电图改变多短暂,需发作时描记或进行监护才能发现。心电图无改变者则需作心脏负荷试验或其它检查以协助诊断。
1.2.2 心电图运动试验:阳性。
1.2.3 动态心电图:24小时监测可发现胸痛时有缺血表现。
1.2.4 放射性核素检查:201铊心肌灌注扫描,可发现缺血心肌在心脏负荷试验时显示灌注缺损,休息后复查则出现缺损区再灌注现象。99m锝心腔造影,可测得左心室射血分数及显示室壁局限运动障碍。
1.2.5 冠状动脉造影:可显示冠状动脉狭窄的程度和支数,一般认为,狭窄70~75%以上可严重影响血供,狭窄50~70%者有一定意义。
1.2.6 药物试验:双嘧达莫试验、多巴酚丁胺试验、腺甘试验等阳性。
1.3 分型分级
1.3.1 分型
临床可分为劳力型心绞痛、自发型心绞痛和混合型心绞痛。
1.3.2 分级
劳力型心绞痛分级:I级:、II级、III级、IV级
自发型心绞痛分级:轻度、中度、重度
1.4 诊断标准
①心绞痛的症状和体征。
②心肌缺血的客观依据:发作时ST-T的缺血型改变;心电图运动试验阳性;心肌灌注显影试验提示心肌缺血性改变;冠状动脉造影提示有狭窄;
具备上述第一项和第二项中任何一条者可诊断为心绞痛。
2、辨证
2.1 心气虚损证:隐痛阵作,气短乏力,神疲自汗。面色少华,纳差脘胀。苔薄白质淡,脉沉细或代、促。
2.2 心阴不足证:隐痛胸闷,忧思多虑,口干梦多,眩晕耳鸣,惊惕不宁,多梦不寐,苔净或少苔或苔薄黄,舌质红,脉细数或代、促。
2.3 气阴两虚证:隐痛阵作,气短乏力,五心烦热,汗多口干,舌红少苔或舌淡薄黄,脉细数或结、代。
2.4 心阳不振证:闷痛时作,畏寒肢冷,面白无华,肢体肿胀,汗出少尿,质淡胖苔薄白,脉沉细弱或沉迟或结、代。
2.5 痰浊闭塞证:闷痛痞满,时缓时急,口粘乏味,纳呆脘胀,头重呕恶,肢体倦怠,苔腻或黄或白滑,脉滑或数。
2.6 心血瘀阻证:刺痛定处,疼痛部位固定不移,多在午后夜间发作或加重,面晦唇青,怔忡不宁,爪甲发青,舌质紫黯或见紫斑或舌下脉络紫胀,脉涩或结、代。
2.7 寒凝气滞证:遇寒则痛,彻背掣肩,手足逆冷,胁胀急躁,畏寒喜热,质青或淡红苔薄白滑润,脉沉紧或沉弦。
除前述证型外,尚可见到肝郁气滞证、心肾阴虚证、心阳暴脱证或上述各证掺杂相见。
3、治疗
3.1 中医治疗
3.1.1 辨证论治
3.1.1.1 发作期治疗:遵循“急则治其标”的原则,选用
①补心气口服液。补益心气,理气止痛。每次10ml~20ml,一日3次。
②滋心阴口服液。滋养心阴,活血止痛。每次10ml~20ml,一日3次。
③麝香保心丸。芳香温痛,益气强心。每次含服1~2粒或吞服。
④速效救心丸。活血理气。每次含服5~10丸
⑤益心丸。益气强心,开窍化瘀。每次含服1~2丸或吞服。
⑥心痛乐(寒)气雾剂。温痛散寒,理气止痛。对准舌下,每次喷雾1~2下。适用于冠心病心绞痛中医辨证为寒证者。
⑦心痛舒喷雾剂。凉血清热,活血止痛。对准舌下,每次喷雾1~2下。适用于冠心病心绞痛中医辨证为热证者。心绞痛宁膏。活血化瘀,芳香开窍。贴敷心前区。
⑧重度心痛或上述止痛无效者,可配合吸氧或选用川芎嗪针、丹参针、生脉针静滴。
3.1.1.2 缓解期治疗:遵循“缓则治其本”的原则,依据辨证结果,选用治法方药。
3.1.1.2.1 心气虚损证
治法:补益心气。
方药:归脾汤加减或保元汤加减。
3.1.1.2.2 心阴不足证
治法:滋养心阴。
3.1.1.2.3 气阴两虚证
治法:益气养阴。
方药:生麦散加减。
3.1.1.2.4 心阳不振证
治法:温阳宣痹。
方药:栝蒌薤白白酒汤加减。
3.1.1.2.5 痰浊闭塞证
治法:化痰开窍。
方药:温胆汤加减或导痰汤加减。
3.1.1.2.6 心血瘀阻证
治法:活血化瘀。
方药:血府逐瘀汤加减或失笑散加减。
3.1.1.2.7 寒凝气滞证
治法:温阳理气。
除前述证型外,尚可见到肝郁气滞证、心肾阴虚证、心阳暴脱证或上述各证掺杂相见,治疗应本着“治病求本”的原则,方药随证而变,灵活用药。
3.1.2 常用中成药
心可舒片:活血祛瘀,行气止痛。每次服1.2g,每日3次。
丹七片:活血化瘀。每次服0.9~1.5g,每日3次。
通心络胶囊:益气活血,通络止痛。每次服0.76~1.52g,每日3次。
血府逐瘀口服液:活血化瘀,行气止痛。每次服10mlg,每日3次。
心通口服液:益气养阴,化痰通络。每次服10~20ml,每日3次。
心血宁片:活血化瘀,通络止痛。每次服0.8g,每日3次。
地奥心血康胶囊:活血化瘀,行气止痛。每次服0.2~0.4g,每日3次。
补心气口服液:补益心气。理气止痛。每次10ml,每日3次。
冠心泰水丸:益气养心,活血通脉。每次6g,每日2次。
麝香保心丸:芳香温通,益气强心。每次1~2粒,含服或吞服,每日3次。
速效救心丸:活血理气。5~10粒含服,每日3次。
生脉胶囊:益气养阴。每次0.9,每日3次。
香丹注射液:每次10~20ml,用5%~10%的葡萄糖注射液或0.9%氯化钠注射液250ml稀释后,静脉滴注,每天1次。
丹参注射液:每次10~20ml,用5%~10%的葡萄糖注射液或0.9%氯化钠注射液250ml稀释后,静脉滴注,每天1次。
葛根素注射液(麦普宁,普乐林):每次200~400mg,用5%~10%的葡萄糖注射液或0.9%氯化钠注射液250ml稀释后,静脉滴注,每天1次。
灯盏细辛注射液:每次10~20ml,用5%~10%的葡萄糖注射液或0.9%氯化钠注射液250ml稀释后,静脉滴注,每天1次。
生脉注射液:每次10~20ml,用5%~10%的葡萄糖注射液或0.9%氯化钠注射液250ml稀释后,静脉滴注,每天1次。
川芎嗪注射液:每次40~80mg,用5%~10%的葡萄糖注射液或0.9%氯化钠注射液250ml稀释后,静脉滴注,每天1次。
3.1.3 其它治疗:还可采用针灸治疗等方法。
3.2 西医治疗
3.2.1 一般治疗:低盐、低脂饮食,避免劳累,保持情绪稳定,注意保温,戒烟,积极治疗易患因素,如高血压、高血脂、糖尿病、肥胖等。
3.2.2 药物治疗:
3.2.2.1 发作时的治疗:
①立即安静休息。
②硝酸甘油含片舌下含化。
③硝酸甘油注射液。
④异舒吉注射液。
3.2.2.2 缓解时的治疗:
①硝酸脂类药物:硝酸甘油片,硝酸甘油皮肤帖片,二硝酸异山梨酯片(消心痛),5-单硝酸异山梨酯片(德明,鲁南心康片,长效心痛治),硝酸甘油注射液,异舒吉注射液,爱倍注射液。
②钙拮抗剂:硝苯地平片,硫氮卓酮片(合心爽,恬尔心),维拉帕米片(异搏定),尼卡地平片,尼群地平片,苯磺酸氨氯地平片(络活喜)等。
③β肾上腺素受体阻滞剂:普萘洛尔(心得安),阿替洛尔(氨酰心胺),美托洛尔(倍他乐g,美多心安,酒石酸美托络尔),康可。该类药适用于劳力型心绞痛,但禁用于冠状动脉痉挛发作者或伴有周围血管疾病者。
④抗血小板药物:乙酰水杨酸片(巴米尔,阿司匹林),噻氯匹定等。
⑤抗凝剂:肝素,低分。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