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发性支气管肺癌(以下简称肺癌)是最常见的肺部原发性恶性肿瘤,绝大多数起源于支气管黏膜上皮,亦有源于腺体或肺泡上皮者。肺癌是当前世界各地最常见的恶性肿瘤之一,发病率在多数国家都有明显增高的趋势。近20年来,全球男女性肺癌发病率分别上升64.5%和74.2%。在我国城市已居常见恶性肿瘤的首位,在农村居第三位。
肺癌的发病率一般自40岁以后迅速上升,在70岁达高峰,70岁以下略有下降。在已知的致病因素中,大部分都可致肺癌。目前比较重要的有吸烟、电离辐射、空气污染、砷和其他职业因素。早期发现、早期诊断、早期治疗是肺癌取得良好疗效的重要前提。
在中医学文献中,肺癌属于肺积、息贲、咳嗽、喘息、胸痛、劳咳、痰饮等病证的范畴。多由于邪毒犯肺,宣降失司,津液不布,痰瘀互结形成癌肿,癌肿形成耗气伤津,而出现虚实夹杂证。
临床表现
症状:肺癌的常见症状为咳嗽、胸痛、咯血、发热等,但是没有特异性,故给肺癌的诊断带来很大困难。
咳嗽:由于癌肿生长部位、方式与速度不同,各人的咳嗽表现亦不同。一般不为药物所控制。肿瘤刺激支气管粘膜引起咳嗽,多为干咳,无痰或有少量白色泡沫痰。当肿瘤增大引起支气管狭窄时,咳嗽加重,多为持续性,呈高音调金属音,这是特征性的阻塞性咳嗽。既往无慢性咳嗽病史,这次咳嗽有异常感觉,且2~3周内不愈,或既往有慢性咳嗽病史,此次咳嗽的性质有改变,甚至伴有“气管鸣”,应警惕有肺癌存在的可能。
咯血或血痰:临床多见为痰中带新鲜的血丝或血块,间断或反复出现,少见整口或大量咯血。
胸痛:肿瘤位于胸膜附近时,易产生不规则的钝痛或隐痛,在临床上较为多见。当肿瘤直接侵犯胸膜,尤其壁层胸膜时,疼痛则较尖锐,在呼吸和咳嗽时加重。肋骨、胸椎受侵时出现的胸痛剧烈,但与呼吸咳嗽无关,常有固定的压痛点。
气短:因肿瘤的发展造成呼吸面积的减少,呼吸运动受限或肺不张而产生的气短是可以理解的,但有些早期中心型肺癌X线片上尚未具体肿块时即出现气短,这可能是由于肿瘤沿支气管壁浸润生长,造成广泛狭窄,以致产生通气不良所致。晚期淋巴结转移压迫大支气管或隆突、弥漫型肺泡癌、胸腔积液、心包积液等均可引起气短。
发热:肿瘤压迫或阻塞支气管致远侧支气管内分泌物堆积,或继发感染是构成发热的原因,一般在38℃左右,很少达39℃以上,为抗炎药物所控制,但可反复发生。晚期由于肿瘤组织坏死或吸收中毒等,用各种抗炎治疗不能收效,不属感染性质,称为“癌性热”。
其他:声嘶或声哑,为转移性纵膈淋巴结压迫或侵犯左喉返神经使声带麻痹所致;上腔静脉综合征,肺癌直接侵犯或由纵隔转移性淋巴结压迫上腔静脉和奇静脉,使血液回流受阻产生胸壁静怒张和颈面部水肿,严重者皮肤呈暗紫色,口唇青紫、眼结膜充血、视力模糊和头晕头痛等症状;吞咽困难为肿大淋巴结压迫食管;臂丛神经压迫征,同侧上肢烧灼性放射性疼痛和局部感觉异常,营养性肌萎缩;颈交感神经综合征,癌肿侵犯或压迫颈交感神经节表现为眼睑下垂,眼球凹陷,瞳孔缩小,患侧无汗和感觉异常。膈神经麻痹,肿瘤直接侵犯所致;转移至骨、肝、脑、肺、肾、肾上腺、皮下组织等处时出现的相应的症状等。
肺外症状:是指一些具有内分泌功能的肿瘤细胞产生的某些物质引起的表现在肺部以外的症状,称为肺外症状。临床上以肺小细胞未分化癌和肺类癌较多见。常见的症状有骨关节病变(杵状指、趾和肥大性骨关节病),内分泌紊乱综合症以及神经肌肉综合症。
体征:肺癌的体征随肿瘤所在部位和病情发展程度不同而异。要注意检查全身有无皮下结节、淋巴结有否肿大,锁骨上淋巴结肿大在诊断上意义更大。肺部如有局限性吸气性哮鸣音或鼾音,咳嗽后并不消失,常提示支气管内可能有阻塞现象,多见于中心型肺癌的早期,待支气管完全阻塞后即消失。四肢关节肿大及杵状指可能是肺癌的早期体征之一。
辅助检查
胸部X线检查:X线检查是诊断肺癌的重要方法之一,包括胸透、胸片、体层片等。中心型肺癌:a)间接征象:发生于较大支气管的早期肺癌常可引起不同程度的气道狭窄,以致发生一系列继发改变,如局限性肺气肿、阻塞性肺炎、肺不张、肺段实变等。b)直接征象:当肿瘤长大到一定程度时,可在平片上,或病期较早时可在体层片、支气管造影片见到肿瘤存在的直接征象,相成所谓“S”型的典型肺癌X线征象。周边型肺癌的X线征象:病灶外形不整齐,呈分叶状、有切迹或毛刺(尤其是细毛刺或长短不等的毛刺),在动态观察中有增大或出现肺门淋巴影时更为肯定。
后前位片和侧位胸片 后前位胸片证实肺癌瘤体的存在,侧位胸片是对后前位胸片必不可少的补充,可大致确定病变的叶、段解剖位置,观察肺门或纵隔淋巴结有无肿大,心脏、横膈、叶间胸膜、主动脉等有无受侵或粘连,胸椎有无压缩破坏等。
体层摄影:有利于确定病变性质、临床分期和制订治疗方案。
支气管造影:对肺癌的诊断有时具有特殊意义,能够确定病灶的具体部位,了解病变支气管的情况。
支气管动脉造影:临床上根据局部血管不断新生这一特征,以及肿瘤对所属血管的影响,如阻塞、狭窄等,通过血管造影方法,而应用于肺癌的诊断与治疗。
电子计算机处理的X线横断层摄影(CT):能准确地描绘出肺内病灶范围及纵隔转移情况,可得到确切的临床分期。能发现肺边缘、胸膜下、脊柱旁、纵隔旁及心脏后等缺乏足够对比或被隐蔽的肿瘤。能明确肺不张或慢性肺炎是否是由于中心型肺癌所引起。CT定位经皮穿刺活检,可以准确达到病灶,进行病理诊断。区别实质性肿瘤与周围纤维瘤的能力,帮助确定是否为肺癌复发。能发现少量胸水。能区别肺癌组织类型:鳞癌为均匀肿块影;腺癌为不均匀肿块影。
磁共振成像(MRI):在胸部检查中的适用范围与CT相仿。在显示肿瘤与胸壁组织的关系,如:肺尖癌累及肋骨、胸椎、颈根部组织以及包裹锁骨下动脉等情况时,MRI影像优于CT,但在显示纵隔内的组织结构的关系上,CT的图象优于MRI。
正电子计算机体层(PET):有利于肺癌病人的临床分期及术后病人的追踪观察。但因检查费用昂贵,临床上尚未广泛应用。
痰细胞学检查:简单、无创、有效的一种诊断方法。送检次数越多,阳性率越高,其检出率约在50~80%。患者留取痰液标本前,应清洁口腔,然后从肺的深部咳出新鲜痰液送检,并在1~2小时内取材涂片固定染色,涂片最好选择有粘液成分或带血的痰液。 对早期肺癌的发现,有时比X线检查、纤维支气管镜检查要早。普查可以发现“阴性肺癌”。
纤维支气管镜检查:该项检查操作简便、安全,病人痛苦小,易于接受,已经成为肺癌诊断的最重要的常规检查之一。尤其对诊断中心型肺癌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它可以观察病变的具体部位,累及范围,咬取病变组织活检或刷片,明确病理或细胞学诊断;对于反复出现痰中带血原因不明或痰中发现癌细胞(隐性肺癌),而胸片未见明显异常的患者,纤维支气管镜检查有十分重要意义。纤维支气管镜检查还用于做周围肺部病变的局部支气管灌洗,并收集洗液,离心后做细胞学涂片检查。
其他
经皮肤肺穿刺检查:对疑为肺癌的患者,尤其周围型肺癌,经痰细胞学和纤维支气管镜检查未能明确诊断者,可行经皮肤肺穿刺检查。一般应在X线透视定位或CT定位下进行。该检查可能出现一些并发症,常见的有气胸、咯血、血胸、发热等。目前倾向用细针抽吸涂片细胞学检查,以减少并发症及针道癌细胞种植。属于损伤性检查方法之一。
活组织检查(活检):很多病情复杂的病例能通过一次活检而明确诊断。活检方法很多,有淋巴结活检,胸腔穿刺检查术、纵隔镜活检,剖胸活检以及皮下结节和软组织活检等。
肿瘤标记物检查:迄今所用的方法往往特异性不够强,但采用包括免疫诊断在内的综合性早期诊断,可使肺癌诊断的确诊率大大提高。目前可用于诊断的肿瘤标记物有癌胚抗原(CEA)、鳞状细胞相关抗原(SCC)、CA125等。
诊断标准
肺癌的诊断多依据临床表现、体征、影像学检查、细胞学检查、病理检查以及血清学检查进行综合判断,其中细胞学和病理学检查结果是最终诊断肺癌的金标准。
分期分型
分期
国际抗癌联盟(UICC)肺癌TNM分期(2007)
T分期:
TX:未发现原发肿瘤,或者通过痰细胞学或支气管灌洗发现癌细胞,但影像学及支气管镜无法发现。
T0:无原发肿瘤的证据。
Tis:原位癌。
T1:肿瘤最大径≤3cm,周围包绕肺组织及脏层胸膜,支气管镜见肿瘤侵及叶支气管,未侵及主支气管。
T1a:肿瘤最大径≤2cm,
T1b:肿瘤最大径>2cm,≤3cm。
T2:肿瘤最大径>3cm,≤7cm;侵及主支气管,但距隆突2cm以外;侵及脏胸膜;有阻塞性肺炎或者部分肺不张,不包括全肺不张。符合以上任何一个条件即归为T2。
T2a:肿瘤最大径>3cm,≤5cm,
T2b:肿瘤最大径>5cm,≤7cm。
T3:肿瘤最大径>7cm;直接侵犯以下任何一个器官,包括:胸壁(包含肺上沟瘤)、膈肌、膈神经、纵隔胸膜、心包;距隆突。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