癌症也称恶性肿瘤, 现已成为威胁人类健康和生命的常见病、多发病, 甚至成为人类的主要死亡原因。癌症患者常出现较多心理障碍, 余展飞(1992)调查表明焦虑、抑郁性障碍比例高达70%左右, 患者常产生无穷无尽的恐惧和思虑, 少数患者呈现“明乐暗苦”的矛盾情绪。
Kissane-DW等为明确早期乳腺癌妇女心理问题的流行状况和生活质量, 设计了对来自墨尔本和维多利亚州的9个综合医院的病人进行的有代表性的描述性研究(保存乳腺手术或乳房切除术后3个月), 时间从1994年10月到1997年3月。303名早期乳腺癌妇女加入辅助性集体心理治疗的随机试验, 平均年龄46岁(SD, 8)。
使用DSM-IV诊断手册, 生活质量问卷(QLQ)-C30和QLQ-BR23工具。结果表明在这些人中, 45%(135/303)有精神障碍;42%(127)有抑郁或焦虑障碍, 或二者都有;82(27.1%)人轻度抑郁, 26(8.6%)人轻度焦虑, 29(9.6%)人抑郁较重, 21(6.9%)人有恐怖障碍, 20%有不止一种障碍。对生活质量的评价, 接近1/3的妇女感觉吸引力差, 多数丧失了性欲。
他们对于脱发真切地感到痛苦。有13位叙述淋巴水肿症状。结论是早期乳腺癌的妇女有很高的精神病和心理障碍发病率。生活质量在实质上受到影响。所以临床医生应积极探讨病人的心理调节, 以早期识别并治疗这些障碍。
Newport-DJ和Nemeroff-CB研究了癌症病人抑郁的流行、诊断和治疗。虽然抑郁在癌症病人中频繁遇到, 但常未对抑郁加以诊断和治疗。
由此带来的严重后果是, 抑郁的癌症病人体验更差的生活质量, 对医学护理依从更差, 住院时间更长, 死亡率更高。他们研究了与对癌症病人抑郁的治疗有关的有限资料, 包括心理社会干预和药理学干预两方面的讨论, 表明这些干预能减轻抑郁, 改进生活质量措施, 提高免疫功能, 以及延长存活期。
Bottomley-A提到, 据估计, 20-25%癌症病人常有不被承认和治疗的长期抑郁, 一种使得生活悲惨的状况。症状包括:睡眠缺失;丧失生活兴趣;焦虑;激惹;注意力无法集中;严重病例中的自杀想法;最后总体上低劣的生活质量。大多数临床上诊断为抑郁的病人都能有效地用一种或另一种治疗方式加以治疗(心理的, 药理学的或两者结合), 如今卫生保健专业人员对癌症病人的抑郁常规进行评估并提供治疗非常重要。
黄丽等论述了临床开展肿瘤心理治疗的必要性和可行性, 指出随着一般心理咨询、心理治疗理念的不断深入人心, 肿瘤病人这一特殊群体需求心理帮助的人还会继续增加, 并讨论了在肿瘤临床心理治疗实施中须解决的若干具体问题, 提出在对我国肿瘤病人心理特点的研究基础上, 逐渐建立一套具有中国特色的肿瘤治疗模式。
季建林介绍了国内外临床应用最广泛的四种对癌症病人的心理社会治疗干预:教育、行为训练、个别心理治疗和集体干预, 认为有组织的心理社会学干预能为新诊断或早期治疗阶段的癌症病人提供最大可能的心理帮助, 若在诊疗过程早期给予有组织的心理社会干预, 可能会使病人少一些打上“绝症”的烙印。
Postone-N认为癌症同重大社会心理病态相连。对癌症病人的心理治疗有独特特征, 比如在治疗最初阶段与疾病相关的突出问题, 支持性和解释性治疗的合用, 聚焦的目标, 以及移情/反移情领域固有的特殊问题。对这些特殊问题的理解有助于精神科医生使用长程心理治疗作为对癌症病人有效的心理社会干预。
以下对国内外癌症病人开展临床心理治疗的指征、目标、方法及效果, 以及心理治疗对癌症病人疼痛、免疫功能、生存期和生活质量的影响作一些回顾, 并对今后发展作出展望, 以便在临床中更有效地对癌症病人开展心理治疗。
一、对癌症病人开展心理治疗的指征
Kurt Fritzsche等指出在定义心理治疗程序的指征时, 个体应激能力、病人的健康信念、起主导作用的防御和应对过程以及病人的个人治疗目标都需纳入考虑。
这些指征有:
1、对癌症及其治疗的焦虑和抑郁反应。
2、植物性精神症状, 如失眠, 内在的坐立不安, 注意集中困难, 无躯体原因的疼痛, 恶心, 非特异性虚弱和疲乏, 尤其在化疗和放疗期间。
3、由于癌症而趋于明显的潜在冲突或人格障碍。
4、创伤后应激反应(PTSD), 例如骨髓移植术后。
5、配偶关系和源家庭中的冲突和接受问题。
二、对癌症病人开展心理治疗的目标
Kurt Fritzsche等提出干预的主要目的在于疾病应对中的支持和改善生活质量。具体目标有:
1、减少情绪症状如焦虑和抑郁。
2、支持病人将应激性情感如愤怒、恐惧、暴怒和失望用言语表达出来。
3、学习应对疾病中的行为技巧。
4、学习重新过正常的生活。
5、减少家庭或伴侣关系中的情绪应激。
6、解除对死亡开展讨论的禁忌。
7、学习放松技术以减轻失眠、疼痛和恶心。
三、对癌症病人开展心理治疗的方法和效果
Pasacreta-JV等提到大多数癌症病人在疾病轨道中的过渡时刻都经历情绪上的不安, 病人及其家庭所面临的心理社会问题受到个体、社会文化、医学和家庭因素的影响, 支持性心理治疗有助于将不适水平减到最少, 增强控制感, 改善生活质量。
Goodwin等在一个多途径试验中, 将235个预期可存活至少三个月的转移性乳癌妇女以2:1的比率随机分配, 158人安排到干预组, 每周参加一次支持-表达式集体治疗;77人安排到对照组, 不接受这样的干预。所有的妇女都接受教育材料以及任何必要的医学或心理社会护理。
心理社会功能由自我报告问卷加以评估。结果发现参加支持-表达式治疗的妇女在心理症状上有更大的改善, 汇报的疼痛少于对照组的妇女(P=0.04)。起初感觉痛苦的妇女从中受益, 而不太痛苦的妇女受益不大。心理干预没有延长存活期(平均存活期, 干预组为17.9月, 对照组17.6月;死亡危险比按单变量分析为1.06[95%置信区间, 0.78-1.45], 按多变量分析为1.23[95%置信区间, 0.88-1.72]。
最后的结论认为支持表达式治疗不延长转移性乳腺癌的存活期, 但可改善情绪和对疼痛的知觉, 对那些最初较为痛苦的妇女尤其如此。支持表达式治疗可用于帮助癌症病人表达和应付与疾病相关的情绪, 增加社会支持, 巩固同家庭和医生的关系, 和改善症状控制。
Classen等将125个转移性乳腺癌妇女随机分成两组, 干预组64人, 对照组61人。干预组妇女1年内接受每周一次的支持表达式集体治疗和教育材料。对照组只接受教育材料。参与者在起初和第一年内每4个月评估一次。结果表明, 同对照组相比, 干预组在生活事件影响量表的创伤性应激症状方面显著下降(影响大小, 0.25), 而情绪状态简表的总体情绪失调没有差别。
然而, 当除去在一年内发生死亡的最后评估时, 次级分析表明, 治疗组同对照组相比, 总体情绪失调分(影响大小, 0.25)和创伤性应激症状(影响大小, 0.33)显著降低。结论说明支持表达式治疗着重于提供支持, 帮病人面对和处理与疾病相关应激, 减轻病人痛苦。
Spiegel等考察在美国繁忙的肿瘤学实践中实施手册化治疗, 支持表达式集体心理治疗的可行性。对原发性乳腺癌妇女使用的干预不仅可检验干预方法的功效, 还可检验它干预对不太有经验的集体治疗师的可接近性。1年内诊断为乳腺癌的111名病人来自全国癌症研究团体临床肿瘤学项目(CCOP)的不同地区和两个学术医学中心。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