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目的 观察穴位注射干扰素治疗带状疱疹的疗效。方法 将76例带状疱疹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39例和对照组37例,治疗组采用穴位注射干扰素治疗,对照组采用干扰素肌肉注射治疗,进行临床疗效对比观察。结果 临床观察,治疗组有效率92.3%;对照组有效率70.2%。两组临床观察止疱、结痂、止痛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1)。结论 穴位注射干扰素治疗带状疱疹,可明显减轻病痛,缩短病程,提高治愈率。
带状疱疹是由水痘-带状疱疹病毒引起的一种急性疱疹性皮肤病。这种病毒有亲神经的特点,造成沿神经支配的皮肤区出现带状排列的成簇疱疹,伴随神经痛。发病沿神经走向,呈条带状故称“带状疱疹”;还可侵犯头、面、耳并引起面神经麻痹时称为Ramsay Hunt综合征。笔者近几年来,运用穴位注射干扰素治疗带状疱疹39例,并与对照组37例肌肉注射干扰素治疗相比较,现报告如下:
1、临床资料
1.1 一般资料 76例患者均为本院门诊和住院病人,按带状疱疹诊断标准[1]明确诊断;带状疱疹皮损不超过5天;无严重的心、肾等器质性疾病和糖尿病、红斑狼疮、皮肌炎等自身免疫性疾病。剔除标准:带状疱疹皮损超过5天;妊娠及哺乳期妇女;有严重心肺疾病;中枢神经系统合并症;皮损局部继发感染(细菌、真菌)。
76例患者按随机原则分为2组,治疗组39例,男21例,女18例;年龄(52±6.4)岁;病程(3.3±1.1)天; 其中Ramsay Hunt综合征13例。对照组37例,男21例,女16例;年龄(53±6.0)岁;病程(3.5±1.2)天; 其中Ramsay Hunt综合征11例。2组患者年龄、性别、病程、病情等均无显著性差异(P>0.05),具有可比性.
1.2 治疗方法
治疗组辨皮疹分布选择两个穴位,胸背部的带状疱疹, 根据皮疹分布下的神经走向,取带状疱疹分布同一神经节段上下的膀胱经穴位。如疱疹从背带状分布至平肚脐,这是胸神经第十节段分布区,则取第九、十胸椎棘突下旁开1.5寸的“肝、胆俞”穴,其它部位病变选穴则以此类推。Ramsay Hunt综合征取“翳风”穴等。
选择穴位的进针部位不能有疱疹分布。穴位处用2.5%碘酒和75%酒精严格消毒, 一次性使用无菌注射器,注射重组人干扰素α-2b(安徽安科生物工程股份有限公司生产)100万IU,每穴注射1ml;每日一次,共治疗10天。
对照组肌肉注射同一类型、相同剂量的干扰素,每日一次,共治疗10天。
对疱疹皮损严重者,局部外搽2%龙胆紫。
1.3 观察项目及指标主观症状:包括局部疼痛、瘙痒和烧灼感发生和消失时间、程度。客观症状:皮损水疱个数水疱结痂情况、红斑颜色、红班面积。按四级评分法,同时观察新水疱停止出现的时间、水疱开始减轻和消退时间、开始结痂和结痂全部脱落时间。参照表1标准进行计分,在治疗前、开始治疗后的第3、7、14天进行观察。
疗效判断分为痊愈、显效、有效及无效4级。痊愈:疗效指数为100%;显效:治疗指数下降60%~99%;有效:治疗指数下降30%~59%;无效:治疗指数下降<30%。治疗指数= (疗前积分-疗后积分)/疗前积分×100%。总有效率包括痊愈和显效病例。
表1 带状疱疹主观及客观症状评分标准
症状及体征 0分 1分 2分 3分
主观症状 疼痛 隐约感觉到症状 轻度,经常感觉到症状, 中度,经常感觉到症状,
瘙痒 无症状 可以忍受,不影响日常生活 可以忍受,但影响日常生活
烧灼感
客观症状 水疱数(个) 0 <25 26~50 >50
水疱变化 少量干燥痂皮或 水疱干涸结痂干燥 水疱溃破结痂 泡液混浊或溃破轻度渗出
色沉及色减斑
红斑颜色 无 淡红色 潮红色 潮红伴肿胀
红斑面积(cm2) 无 <10 10~20 >30
2、结果
2.1 两组症状、体征消退时间比较 见表2
组 别 止疱时间 脱痂时间 止痛时间 皮损痊愈时间
治疗组 1.31±0.58 6.24±3.52 3.45±2.12 11.9±3.21
对照组 2.12±0.68 8.59±4.29 7.68±3.82 13.87±3.64
t 5.57 2.06 5.93 2.50
P <0.001 <0.01 <0.001 <0.01
2.2 两组疗效比较 见表3
组别 n 痊愈 显效 好转 无效 总有效率%
治疗组 39 29 7 2 1 92.31)
对照组 37 17 9 7 4 70.2
注:与对照组比较1) X2=4.61 P<0.05
2.3 不良反应 治疗组29例和对照组26例患者,注射治疗后当天出现一过性低热(体温<38.5OC)伴肢体酸楚,大多第二天自行消失,有24例仅口服一次“消炎痛”片。
3、讨论
中医把带状疱疹病称作“串腰龙”、“缠腰火丹”,认为这种是因为肝胆火盛及脾湿郁久,外感毒邪而发。现代研究表明,当人体免疫力下降时,潜伏在神经细胞中的病毒就会大量繁殖,使神经节发炎、坏死,造成沿神经支配的皮肤区出现带状排列的成簇疱疹,伴随神经痛。这种病毒有亲神经的特点,发病多数总是沿神经走向,呈条带状,故称“带状疱疹”。
干扰素具有广谱的抗病毒作用,但并不是直接灭活病毒,而是抑制病毒的复制。国内已应用干扰素治疗带状疱疹的相关文献报道[3],与本文对照组(肌肉注射)疗效相似。
由于干扰素的药物动力学与抗生素不同,干扰素静脉注射半衰期短;肌肉注射半衰期相对长;局部用药(局部注射)效果较好的特点,近年来应用外用干扰素局部治疗的方法逐渐增多[4]。
穴位注射疗法是近现代西医学所常用的药物注射法与中医学针刺法相结合而形成的一种全新疗法。
它是根据所患疾病的不同,按照穴位的治疗作用和药物的药理作用,选用相应的经-穴及药物的药理作用,将适量的药液注入穴位,通过针刺和药物的双重作用,激发经络穴位,充分发挥经-穴和药物对疾病与人体的综合效应,进而调整和改善机体机能与疾病组织的病理状态,使体内的气血畅通,阴阳调和,从而达到防治疾病的方法。
本治疗用干扰素结合针灸穴位注射方法,取得的良好疗效,证实了干扰素药物动力学的主要特点。此方法适应于对典型的皮肤带状疱疹及Ramsay-Hunt综合征急性期的治疗,对比肌肉注射治疗方法,起效时间早,症状和体征消失快,治愈时间缩短,表明优于常规肌肉注射治疗方法,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