脑血管病是致残率很高的疾病。据统计,在存活的脑血管病患者中,约有四分之三不同程度地丧失劳动能力,其中重度致残者约占40%。因此,防止脑血管病的发生非常重要。脑血管病的危险因素分为可干预与不可干预两种,年龄和性别是两个不可干预的危险因素。可干预的一些主要危险因素包括高血压、心脏病、糖尿病、吸烟、酗酒、血脂异常、颈动脉狭窄等。随着年龄的增长,脑卒中的危险性持续增加,55岁以后每 10年卒中的危险性增加1倍。合肥市第一人民医院神经内科王昌林
现分述如下:
一、高血压:努力提高居民预防脑卒中的意识,主动关心自己的血压;建议≥35 岁者每年测量血压 1次,高血压患者应经常测量血压(至少每 2~3个月测量1次)以调整服药剂量。对于早期或轻症患者首先采用改变生活方式治疗,3 个月效果仍不佳者应加用抗高血压药物治疗。首先需要减重 、膳食限盐(北方首先将每人每日平均食盐量降至 8g,以后再降至6g;南方可控制在 6g 以下)。减少膳食脂肪(总脂肪<总热量的30%,饱和脂肪<10%,增加新鲜蔬菜每日400~500g,水果 100g,肉类 50~100g,鱼虾类 50g,蛋类每周3~4个,奶类每日250g,每日食油20~25g,少吃糖类和甜食)。增加及保持适当的体力活动、保持乐观心态和提高应激能力、戒烟、限酒(不吸烟,限酒,嗜酒者男性每日饮酒精<20~30g,女性<15~20g,孕妇不饮酒)。理想血压 <120 /80mmHg,正常血压<130/85mmHg。
二、心脏病:成年人(≥40岁)应定期体检,早期发现心脏病;确诊为心脏病的患者,应积极找专科医师治疗;对非瓣膜病性房颤患者,在有条件的医院可使用华法令抗凝治疗,但必须监测国际准化比(INR),范围控制在2.0~3.0;对年龄>75岁者,INR应在 1.6~2.5 之间为宜;或口服阿司匹林 50~300mg/d,或其他抗血小板聚集药物。冠心病高危患者也应服用小剂量阿司匹林 50~150mg/d,或其他抗血小板聚集药物。
三、糖尿病:有心脑血管病危险因素的人应定期检测血糖,必要时测定糖化血红蛋白(HbA1c)和糖化血浆白蛋白。糖尿病的诊断标准同中国糖尿病防治指南一致(糖尿病症状+任意时间血浆葡萄糖水平≥11.1mmol/L或空腹血浆葡萄糖(FPG)水平≥7.0mmol/L 或 OGTT试验中,2hPG水平≥11.1mmol/L。糖尿病患者应首先控制饮食、加强体育锻炼,2~3 个月血糖控制仍不满意者,应选用口服降糖药或使用胰岛素治疗。糖尿病的控制目标见表 5。糖尿病患者更应积极治疗高血压、控制体重和降低胆固醇水平。
四、血脂异常:对已有卒中或冠心病危险因素 (或病史) 的患者以及家族型高脂血症患者应定期 (3~6个月)进行血脂检测(TC、LDL-C、HDL-C、TG等)。根据患者有无脑卒中或冠心病的危险因素以及血脂水平决定治疗方式。患者治疗性生活方式改变(Therapeutic lifestyle changes, TLC)是治疗血脂异常的首要步骤,必须贯穿治疗的全过程。TLC 包括:减少饱和脂肪酸(<总热量的7%)和胆固醇(<300mg/d)的摄入、选择能加强降低LDL效果的食物,如植物甾醇(2g/d)和可溶性粘性纤维(10~25g/d)、戒烟、减轻体重、增加有规律的体力活动等。药物选择应根据患者的血脂水平以及血脂异常的分型决定。单纯TC 增高或以 TC、LDL 增高为主的混合型患者选用他汀类药物治疗,单纯 TG 增高或以 TG 增高为主的混合型患者选用贝丁酸类药物治疗,必要时可联合用药。治疗过程中严格监测药物不良反应,包括肝肾功能,必要时测试肌酶,避免发生肌纤维溶解症的副作用。
五、饮酒 :人群研究证据已经显示,酒精摄入量对于出血性卒中有直接的剂量相关性。长期大量饮酒和急性酒精中毒是导致青年人脑梗死的危险因素。同样在老年人中大量饮酒也是缺血性卒中的危险因素。男性每天喝白酒不超过 50ml(1两,酒精含量<30g),啤酒不超过640ml,葡萄酒不超过 200ml(女性饮酒量需减半)可能会减少心脑血管病的发生。而每天饮酒大于 5 个“drink”者发生脑梗
死的危险性明显增加。酒精可能通过多种机制导致卒中增加,包括升高血压、导致高凝状态、
心律失常、降低脑血流量等。
六、其他:肥胖者-提倡健康的生活方式和良好的饮食习惯。成年人的 BMI(kg/m2)应控制在<28 或腰/臀围比<1,体重波动范围在 10%以内。成年人每周至少进行 3~4 次适度的体育锻炼活动,每次活动的时间不少于 30 分钟(如快走、慢跑、骑自行车或其他有氧代谢运动等)。需重点强调的是,增加规律、适度的体育运动是健康生活方式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其防病作用是非常明显的。对35 岁以上的吸烟女性同时伴有高血压、糖尿病、偏头痛、或以前有血栓病事件者,如果应用口服避孕药可能会增加卒中的危险。故建议在伴有上述脑血管病危险因素的女性中,应尽量避免长期应用口服避孕药。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