表现
1、神经系统表现
头痛、眩晕、萎靡、失眠、多梦、耳鸣、眼花、记忆力减退、注意力不集中,是贫血常见的症状。其机制可能是贫血引起脑组织缺氧、失血引起的血容量不足或血压降低所致;也可能是溶血引起的高胆红素血症或高游离血红蛋白血症所致。肢端麻木可由贫血并发的末梢神经炎所致,特别多见于维生素B12缺乏性巨幼细胞贫血。
2、皮肤粘膜
苍白是贫血时皮肤粘膜的主要表现,其机制主要是通过神经体液调节引起有效血容量重新分布。为保障重要脏器供血,相对次要脏器则供血减少,皮肤粗糙、缺少光泽甚至形成溃疡,与皮肤、粘膜供血减少和营养不足有关。溶血性贫血时可引起皮肤粘膜黄染。
3、呼吸系统
轻度贫血时,由于机体有一定的代偿和适应能力,平静时呼吸次数可能不增加,但活动后机体处于低氧高二氧化碳状态,刺激呼吸中枢,引起呼吸加深加快。重度贫血时,平静状态也有可能出现气短甚至端坐呼吸。
4、循环系统
急性失血性贫血时主要是对低血容量的反应,如外周血管收缩等。非失血性贫血由于血容量不低,主要表现是心脏对组织缺氧的反应,如心悸、心率加快,尤以活动后明显。长期贫血,心脏超负荷工作且供血不足,会导致贫血性心脏病。
5、消化系统
贫血影响消化系统功能或结构,使消化腺分泌减少甚至腺体萎缩,导致消化功能减低,消化不良,出现腹部胀满、食欲减退、大便的规律和性状改变。病人可有吞咽异物感(缺铁性贫血)、异嗜症(钩虫病)、舌炎、舌萎缩、牛肉舌、镜面舌(巨幼细胞贫血)等。
6、泌尿系统
肾性贫血在贫血前和贫血同时有原发肾脏疾病的临床表现。胶原病可同时影响造血系统和肾脏。血管外溶血出现胆红素尿和高尿胆原尿,血管内溶血出现游离血红蛋白和含铁血黄素尿,重者甚至可发生游离血红蛋白堵塞肾小管,引起少尿、无尿、急性,肾衰竭。血栓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溶血尿毒症综合征引起的贫血多伴有肾功能不全。
7、内分泌系统
分娩大出血可导致垂体缺血坏死而发生希恩综合征。长期贫血影响甲状腺、性腺、肾上腺、胰腺的功能,改变红细胞生成素和胃肠激素的分泌。
8、生殖系统
长期贫血使睾丸生精细胞缺血、坏死,进而影响睾酮的分泌,减弱男性特征。女性除了影响女性激素的分泌外,还可因合并凝血因子及血小板量或质的异常而导致月经过多。
9、免疫系统
所有继发于免疫系统疾病的贫血患者,均有原发免疫系统疾病的临床表现。贫血本身也会引起免疫系统的改变,如红细胞减少有降低红细胞在抵御病原微生物感染过程中的调理作用,红细胞膜上C3的减少会影响机体的非特异免疫功能。
10、血液系统
包括外周血和造血器官两方面的改变。外周血的改变主要表现在血细胞量、形态和生化成分上,某些情况下还可合并血浆或血清成分的异常。血细胞量的改变首先是红细胞减少,血红蛋白、血细胞比容减少以及网织红细胞数量的改变,其次有时可合并白细胞或血小板数量的异常。血细胞形态的改变包括大、小、正细胞性贫血,以及异形红细胞、白细胞、血小板。红细胞生化成分的异常有两方面:一是红细胞内合成较多的2,3-二磷酸甘油酸(2,3-DPG),降低了血红蛋白对氧的亲和力,使氧解离曲线右移,组织获氧更多;二是因贫血种类的不同而异的改变,如红细胞膜、酶、血红蛋白的异常以及某些贫血并发的白细胞和血小板质的改变。血浆或血清成分的改变多见于浆细胞病性贫血、溶血性贫血、合并弥散性血管内凝血的贫血、肝脏病贫血和肾性贫血等。造血器官的改变主要在骨髓,不同类型的贫血,其骨髓粒、红、单核、巨核、淋巴细胞系各阶段的形态比例等情况可能干差万别。造血系统肿瘤所致的贫血可能合并肝、脾、淋巴结肿大;溶血性贫血可能合并肝或脾肿大;骨髓纤维化和脾功能亢进多合并脾大。
原因
1、慢性病贫血慢性病贫血是肿瘤所致贫血的发病原因之一,尤其是在非进展型肿瘤患者更是一主要原因,多表现为轻~中度正细胞性贫血。其产生机制主要与造血祖细胞功能减低,对红细胞生成素反应低下有关。
2、溶血性贫血患者溶血性贫血的发生与下列因素有关:①红细胞寿命缩短 多数合并贫血肿瘤患者红细胞寿命轻度缩短,与单核巨噬细胞系统功能亢进有关。红细胞流经脾脏、肝脏过程中,其细胞膜被单核巨噬细胞不断吞噬,造成红细胞过早破坏。②微血管病性溶血性贫血晚期肿瘤可合并弥散性血管内凝血,某些胃癌、肺癌可产生黏液素,引起小血管内纤维蛋白沉积,导致发生与DIC类似的机制,使红细胞在小血管内破坏。③自身免疫性溶血性贫血见于卵巢癌、恶性淋巴瘤和淋巴细胞白血病患者,产生抗自身红细胞抗体。在卵巢癌合并溶血的患者,产生抗体基本为温型抗体。切除卵巢肿瘤,贫血可被治愈。
3、纯红细胞再生障碍性贫血胸腺瘤患者常合并获得性纯红细胞再生障碍性贫血(PRCA),文献报道约占PRCA的7%~50%。极少数肺癌、乳癌亦可合并PRCA。胸腺瘤和PRCA关系密切表现为:①摘除胸腺瘤,其半数患者PRCA可治愈。②患者血清中存在抗红细胞抗体及红细胞生成抑制作用因子,这种因子为IgG型。用免疫抑制剂和抗淋巴细胞血清治疗PRCA有效。③患者常伴有其他异常,如高(或低)球蛋白血症,抗球蛋白试验及抗核抗体阳性或合并重症肌无力等。最近研究证明,在部分PRCA患者中,T8抑制细胞功能异常,可能与发病有关系。
4、铁粒幼细胞贫血继发性铁粒幼细胞性贫血患者有16%是继发于肿瘤性疾病。以前列腺癌及骨髓增生性疾病、白血病、骨髓瘤等多见。肿瘤如何干扰红细胞的铁利用机制尚不明了,可能与肿瘤患者血红素合成异常或存在异常红系造血祖细胞有关。
5、骨髓内肿瘤浸润 恶性肿瘤骨髓转移可引起骨髓病性贫血。易发生骨髓转移的常见肿瘤为胃、肺、前列腺、乳腺、肾癌。骨髓病性贫血患者常合并骨髓纤维化,使骨髓穿刺不易获得理想标本,可采用骨髓活检做病理检查。
6、巨幼细胞贫血肿瘤患者偶见合并巨幼细胞贫血。患者中以叶酸缺乏者多,由于纳差,摄入不足,肿瘤迅速增大,消耗叶酸过多,消化功能紊乱、吸收减少所致。由于维生素B12缺乏者罕见。
7、铁缺乏 消化道肿瘤、子宫癌常合并出血,造成缺铁性贫血。
8、治疗相关性贫血 化疗和放疗导致骨髓功能受抑,在临床相当常见。其中一些化疗药物如: 泰素、泰索帝、卡铂或顺铂、环磷酰胺与卡铂或顺铂联合;诺维本,CPT11联合顺铂等。另外广泛椎体的放疗极易发生不可逆的恶性贫血。
治疗
1、去除病因
2、补充造血原料
3、抗凝,减少血小板的消耗与预防血栓形成,
4、刺激血细胞的生成(睾酮与EPO的使用)
5、输血
6、抗溶血治疗
7、对症支持治疗
8、中医中药治疗。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