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发性支气管肺癌(简称肺癌),是最常见的恶性肿瘤之一。在临床上,一般将肺癌的组织学分类分为,鳞癌、腺癌、大细胞癌、小细胞癌四类,或将细支气管肺泡癌从腺癌中分出,单独作为一型,共五类。根据有关文献报道,肺癌的发病率和死亡率居诸癌之首,被认为是当今对人类健康与生命危害最大的恶性肿瘤。
中医药治疗肺癌在改善临床症状、提高生存质量、预防转移与复发、延长生存期方面有一定的优势,也取得了一定的临床疗效。由于肺癌的病因病机比较复杂,目前尚无一套统一、公认的辨证分型标准。
一般认为,本病的发生是由于人体正气不足,阴阳气血失调,使得的脏腑经络功能发生障碍,机体抗病力降低,邪气乘虚而入,滞留于肺脏,导致痰、气、血瘀、邪毒互结,日久形成肿块,发为肺癌。本病属于中医学的“肺积”、“咳嗽”、“息喷”、“咯血”、“胸痛”、等范畴。中医治疗本病主要采用辨证论治和辨病论治相结合的方法。
下面就目前有关学者研究成果结合张师临床实践谈几点主要治疗思路。
1、有关学者治疗肺癌经验拾粹
1.1刘嘉湘教授提出治疗肺癌以扶正为主、祛邪为辅
中医认为“正气存内、邪不可干”,“邪之所凑,其气必虚”。治病主张“治病必求其本”。上海中医药大学刘嘉湘教授,40年来通过临床及实验动物学、免疫学、生物化学、细胞分子生物学等多种现代科学方法,多层次、多方位、多角度的研究,发现肺癌的发生大多与正气虚损与机体免疫功能减退特别是细胞免疫水平低下密切相关。因此,提出“治病求本,扶正祛邪”的治疗方案。
刘氏认为,“正虚”是肺癌形成的内在依据,也是肺癌发生、发展演变的关键所在。癌肿只是全身性疾病的一个局部表现,必须强调扶正培本,时时顾护人休的正气,通过增强机体的抵抗力,达到控制或缩小肺瘤的目的。治病求本,扶助正气法可以贯穿肺癌治疗的始终,常用的方法也是以辨证为先、根据证型可以分为阴虚、气虚、气阴两虚及阴阳两虚型等分别给以滋阴、益气、温阳等,酌加软坚解毒药治疗。据刘嘉湘等大样本肺癌辨治的报导,采用扶正法治疗肺癌提示多项指标较治疗前显著提高,中位生存期优于对照组。
然而,扶正法并非滋补药的简单堆积,也不是不辨阴阳的十全大补,而是根据患者的临床表现、脉象、舌象、病程长短、病情程度等情况,辨明属于阴虚、阳虚还是气虚、血虚等,再分别证型给予治疗。刘氏在扶正为主、祛邪为辅的治则基础上,将肺癌临床分为“脾虚痰湿型”、“阴虚内热型”、“气阴两虚型”、“阴阳两虚型”、“ 气滞血瘀型”。
1.2周仲瑛教授治疗肺癌以祛邪为主,运用复法大方
周仲瑛教授尤为重视“癌毒”在恶性肿瘤中致病的重要性。他认为,癌症的形成与饮食、外感、情志有关,三者皆可导致癌症的发病;同时,这三者又可以作为一个病理产物进一步使病邪深重不解,血液不能正常运行,停留为瘀。“癌毒”与“痰瘀”博结,则形成肿块,或软、货硬、或坚硬如岩,附于一处或数处,推之不移,形成癌体。
毒邪充斥,耗损正气,机体虚弱,终致“毒盛正损”。因此,周氏提出“解毒治疗应贯穿整个治疗过程,以祛除原有病因,缓解病损程度”为主。
周氏认为肺癌的病理与其生理功能密切相关。肺受邪则津液不能正常输布,留结为痰;“治节”不能则血留为瘀。“痰”、“瘀”结聚、酿毒生热,又致耗气伤阴、最终为气阴双亏、痰瘀交聚。治疗从益气养阴、化痰行瘀、清热解毒入手,常用药物有南沙参、北沙参、天门冬、麦门冬、炙别甲、法半夏、泽漆、陈皮、苏子、白芥子、山慈菇、猫爪草、白花蛇舌草、大贝母、杏仁、鱼腥草等。
同时,周氏认为肿瘤具有多因素致病、多证候集成、多症状并存的特点,故提出多采用“复合多种治法的大方”是治疗本病的有效途径。
张师认为,周氏这种“复方大法”治疗肿瘤的思路值得借鉴,也有其理论依据与学术渊薮的。《黄帝内经》中《素问至真要大论篇》有 “奇之不去则偶之,是谓重方。偶之不去,则反佐以取之,所谓寒热温凉,反从其病也。”之论。经文提示,对复杂病证,单用“奇”方或“偶”方不能取效时,应采用“重方”或“反佐”之法治疗。这与“复合多种治法的大方”是相一致的。
特别对于肿瘤病证,因具有多因素致病、多证候集成、多症状并存的特点,故采用“复合多种治法的大方”有效途径,值得深入研究。
1.3张晓春博士提出肺癌治疗需辨证与辨期相结合
张晓春博士则认为在肿瘤治疗中,经常出现无证可辨,或西医治疗后出现的副反应,或中西医多种方法综合治疗的情况,此时辨证论治就存在一定的缺陷,不能解决肿瘤治疗中的许多问题。因此,提出了在肿瘤治疗中,除辨病辨证论治外,还应采取辨期论治的方法。
张氏所谓辨期论治,就是根据肿瘤患者所处的各个治疗时期和病期的病理特点和变化,适时运用中医治疗方法,以期获得最佳治疗效果。
具体到肺癌的特点,临床可采用手术、放疗、化疗、分子靶向等治疗方法。在治疗过程中往往出现无证可辨。比方说,中央型非小细胞肺癌根治术后,病灶已不存在,但有复发、转移的可能,仍需要进一步治疗,怎么治?从何入手?等问题,摆在我们中医肿瘤科医务人员面前一个现实而棘手的命题。
张师认为,辨病与辨证、辨期必须有机结合,应时选择。
2、张炳秀教授治疗肺癌经验介绍
近年来,张师通过大样本肺癌病人的临床观察,在深入探讨肺癌病因病机的基础上,提出“正气亏虚,外合‘火热’、‘痰瘀’、‘癌毒’,发病机制”,运用“加味清肺消瘀汤”配合放化疗取得满意疗效。
现从肺癌发病机理、临床治则等方面简要介绍。
2.1肺癌病因病机
2.1.1正气亏虚
《素问评热病论》“邪之所凑,其气必虚”。《杂病源流犀烛积聚Y瘕痃癖源流》云:“邪积胸中,阻塞气道,气不得通,为痰为食为血,皆邪正相搏,邪既胜,正不得制之,遂结成形而有块”。由是可以得出,肺癌的病机基础为正气虚亏。
2.1.2诸毒诱发
“邪盛而为毒”。由于各种原因导致的 “火”、“热”、“痰”、“瘀”,最终都通过“毒”的形式而发。
在人体脏腑机能失调的基础上,加上“火”、“热”“痰”“瘀”等,特异性致病因子(即癌毒)的侵袭。
《仁斋直指方?附遗方论》说“癌者上高下深,岩穴之状,颗颗累垂,热毒深藏”。
关于“痰”、“瘀”之毒也是互相关联的,或由脾肺虚弱,易于助湿生痰,或由火热之邪炼液为痰,痰之为邪,久可化瘀。《诸病源候论》说“血瘀在内,时发体热面黄,瘀久不消,则变成积聚Y瘕。”
2.1.3情志有关
肺癌的发生与情志有关。肺主气,在志为忧,其母为脾,其子为肾,其制为肝。情志失调,脏腑亏虚,气机失司,生痰酿瘀,日久化热,胶结成块,发为毒因,而为肺积。
明?陈实功《外科正宗》说:“忧郁伤肝,思虑伤脾,积想在心,所愿不得达者,致经络痞涩,聚积成痰核”。
2.2治疗法则
《素问遗篇刺法论》有论“正气存内,邪不可干”。故而培补正气不可忽视,应充分重视正气在疾病自身的转归、预后中的作用,这也是中医治则大法的一大特征。
具体到如何掌握祛邪与扶正关系,《医宗必读?积聚》论之甚详,曰:“初者,病邪初起,正气尚强,邪气尚浅,则任受攻;中者,受病渐久,邪气较深,正气较弱,任受且攻且补;末者,病魔经久,,邪气侵凌,正气消残,则任受补”。
《素问五常政大论》:“大毒治病,十去其六,常毒治病,十去其七,小毒治病,十去其八,无毒治病,十去其九,谷肉果菜,食养尽之,无使过之,伤其正也。”
在明了病因病机的前提下,张师提出肺癌从“火毒”、“痰毒”、“瘀毒”论治之基本原则。
通过临床观察往往阴虚者较为难治。《杂病广要积聚》“盖阳虚有积易治,阴虚难以竣攻”。具有先见之明。
在治疗大法中,需慎用温补。肺癌病灶,其性坚硬,难腐难溃,似中医学“阴疽”之类,属于阴证。
但肺为娇脏,喜润恶燥,以宣降为顺,肺气旺于秋,肺之气机阻滞,易于郁则化热,灼伤肺阴,故以热证、阴虚证候为多,鲜见肺阳虚证候。
癌毒阻肺,盘踞不散,生长成块,与痰浊瘀血胶结,日久必然郁而化热,进而伤阴耗津,产生阴虚内热的病理变化。
因此,肺癌病证热多寒少,须慎用温补之物,以防灼伤阴津。
2.3治疗肺癌基本方
张师治疗肺癌之加味清肺消瘀汤,又名“扶正消瘀破Y汤”,是在清肺消瘀汤基础上增加具有确切抗癌疗效之川贝母、白花蛇舌草、白英而成。基本方由下列药物组成:绵黄芪15g,生薏苡仁、败酱草、鱼腥草(后下)各30g,淮山药12g,京三棱、蓬莪术、制半夏、广陈皮、玉桔梗、川贝母各10g,山慈菇10g。(具体组方思路与方解、临证运用,见“验方叙要”篇)
2.4分型论治
在总结临床经验的基础上,张师将肺癌分为“痰热内蕴”、“痰瘀阻络”、“脾肺两虚”、“肺肾阴虚”四个证候类型加以辨证论治。
2.4.1痰热内蕴型 本证多见于患者既往体型丰腴,或痰湿偏盛。症见咳嗽、咳痰、痰多黄稠,咯之成块,或不易咯出,脉见滑象,或滑数,或兼有弦象,舌苔厚腻,黄或老黄,舌质淡红或红,多伴有口苦、口干,胸闷、气促,纳谷不馨,小溲偏黄等。乃由内蕴之痰与内外之热胶粘,痰热互结,阻碍肺络,气道失畅,而致喘、闷乃作。治宜加大清热化痰力度。原方加白英、白花蛇舌草各15g,以增清热解毒、利湿抗癌之资。若肺热壅盛较著,出现大热、大喘、大渴等,可根据症候情况与黄芩、瓜蒌皮、垂盆草等同用。
白花蛇舌草,味苦、甘,性寒。归心、肺、肝、大肠经。具有清热解毒、利湿抗癌之功。《广东中药》:“消肿解毒,驱风,止痛,消炎。主治蛇伤,癌症及盲肠炎,痢疾等症。”《广西本草选遍》:“主治癌肿,乙型脑炎,肝炎,痢疾,气管炎等。”
白英即白毛藤的根茎。其味甘、苦,性寒。具有清热利湿,解毒抗癌之效。《开宝本草》:“别本注云:茎叶煮粥,极解热毒。”
2.4.2痰瘀阻络型 本证多见于病程中后期,由于炼液为痰,久之留饮成瘀,呼吸不利,气机不畅,气滞血瘀,最终导致痰瘀阻络。患者多见,面色灰暗、咳嗽、咯血、胸闷、胸痛,肢体肌肤甲错,甲床晦暗或蓝紫色。脉象细涩、或为脉道不充,而见小、短脉,舌苔薄欠津,舌质衬紫或紫暗,舌下络脉,可见迂张。责之病因,乃由气血瘀阻而发。治宜活血通络、活血止血为法。在原方基础上加紫丹参、田三七(研末冲服)各10g。倘若出现咯血等,加仙鹤草15-30g,益母草15-30g。
2.4.3脾肺两虚型 本证多见于正气亏虚明显患者。脾与肺在五行学说中,属于相生关系。土为金之母,土生金。患者罹患肺系疾患,病魔折腾,肺气受损;子病累母。复加,纳谷不佳,脾胃之气化乏源。两因相合,而致脾肺两虚。患者多见,乏力、纳差、气不相接,甚至咳痰无力,面色无华。诊脉弱无力,舌苔薄白或白腻、或腻而微黄。治之大法,需以健运脾胃,益气补肺。原方加四君子汤重用茯苓、白术(20-30g)。同时,可加太子参、生晒参。有条件者可加冬虫夏草。
2.4.4肺肾阴虚型 本证多见于病情后期,或在放射性治疗后由于“热毒”侵袭,灼伤肺阴而发。患者多见于,胸骨柄后烧灼感,或痰粘稠带有血丝,或咯血,血色鲜红,两颧泛红,口干喜饮,夜寐不安,乱梦纷纭。诊脉沉细、或细数,苔薄欠津,舌质红。责之病因,乃由肺肾阴虚而作。原方加南北沙参、麦冬、百合各10g、生地15-20g,阴虚甚者加二至丸(旱连草、女贞子各10g)。兼有咯血、或痰中带有血丝,肺络损伤者,酌加阿胶10g,烊化兑入。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