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发病机制:化疗药物进入血管周围组织内引起组织变性、坏死甚至溃疡形成。
临床表现:注射部位充血、疼痛、肿胀甚至溃破。
急救措施:1、立即终止注射;2、局部普鲁卡因+生理盐水皮下注射,可减慢化疗药物吸收和镇痛;3、局部冰袋冷敷局限受损区域;4、局部明显肿胀者可用硫酸镁湿敷以消除肿胀;5、如已发生溃疡或水疱应进行外科处理;6、待炎症急性期过后可理疗以促进恢复。武汉市第一医院肿瘤科曾辉太和县中医院呼吸内科李乔预防措施:1、先从远心端选择血管;2、多部位交替注射以利血管恢复;确认血管通畅后再加化疗药,化疗后用生理盐水冲管减少血管刺激;如无特殊要求应调快注射速度。
个人实践经验:化疗药物外渗重在预防,熟练的穿刺技术和血管的合理选择是预防其发生的关键。
二、发病机制:
临床中使用化疗药物时有时回出现化疗药物的外渗,可能回给肿瘤患者造成严重的永久的伤害,出现化疗药物的的外渗,有主观原因,也有客观的因素,可有以下几个方面:1、药物因素:如药物的PH值过高或过低、渗透压高、配置药物浓度过高等;2、血管因素:经常采集血标本、或静脉注射均可使血管脆性增加,血管栓塞、腋窝淋巴结清扫术后、肿瘤压迫、上腔静脉压迫征等引起上游血管阻力增加,在这些情况下如果外周静脉化疗可能会出现外渗;3、操作因素:穿刺技术的不熟练, 一次给药多次穿刺选择血管不当针头固定不牢拔针后按压针眼不准确等;4、其它因素:如淋巴水肿、输液量大、病人不合作而穿破血管、针头滑脱、病人血小板数量少、静脉注射部位弯曲等等。
药物一旦外渗,则通过以下机制对机体造成损害:1、药物与组织细胞的DNA结合:如蒽环类渗出后嵌在DNA链,引起的慢性的、严重的组织反应、坏死。因为存在正常细胞吞噬坏死细胞的链性反应,所以愈合很慢。2、抑制炎性细胞的生成,造成局部坏死迁延不愈。3、引起成纤维细胞的受损,组织修复困难。
三、临床表现:
临床分三期:局部组织炎性反应期、静脉炎性反应期、组织坏死期,症状根据药物的损害程度、方式分三类临床表现:1、发疱性: 严重,渗漏后可引起局部组织坏死,如蒽环类(阿霉素、表阿霉素等)、抗生素类(柔红霉素、放线菌素D、丝裂霉素、光辉霉素等)、植物硷类(长春新碱、长春花碱、长春地辛、诺维苯等)、氮芥、胺苯丫啶、美登素等。2、刺激性:中度,渗漏后可引起灼伤或轻度炎症而无坏死的药物。如卡氮芥、氮烯咪胺、足叶乙甙、威猛、链脲霉素、丙脒腙等。3、非发疱性:轻度损害,无明显发疱或刺激作用的药物。如环磷酰胺、塞替派、氨甲喋呤、博莱霉素、氟脲嘧啶、阿糖胞苷、顺铂、米托蒽醌、门冬酰胺酶等。
四、急救原则:一旦发现化疗药物外渗,应马上停止静脉化疗,判断药物外渗程度、范围,根据化疗药物的种类,采取相应的处理。
五、急救措施:1、紧急处理:发现渗出,立即停止点滴,吸出药物。2、局部使用解毒剂:对抗药物的损伤效应,灭活渗漏药物,加速药物的吸收和排泄。局封:激素+利多卡因外敷;冷敷:冰袋24h,最长3天,药物湿敷:氢考、MgSO4、2-4%NaHCO3;中药湿敷:金黄散 六神丸+蜂蜜。3、抬高患肢、溃疡、坏死皮肤进行清创换药或植皮,渗漏24h后,可行红外线、超短波等理疗,炎症消退后功能锻炼。
六、预防措施: 1、根据药物选择血管:发疱性、刺激性强的化疗药物不宜选手足背小血管,长期化疗的病人,建立系统的静脉使用计划保护大静脉:常规采血和非化疗药物的注射选用小静脉,最好通过静脉插管化疗;2、提高专业技术,熟练穿刺技术,力求一针见血,穿刺成功后正确固定针头,避免滑脱和刺破血管壁,拔针后准确按压针眼2~5min(有出血倾向增加按压时间);3、注入发疱剂前,对使用血管进行正确判断。2、合理使用药物:正确掌握给药的方法、浓度和输入速度;3、正确的给药方法:不能用有化疗药液的针头直接穿刺血管或拔针,用药前后可冲管、中间给药;静推时边推药边抽回血,确保药物在血管内,浓度:不宜过高,速度:不宜过快;4、加强患者配合:化疗前对患者进行针对性的宣教,发疱剂滴注时,减少患者的活动,化疗时如有异常感觉,及时报告护士。
七、个人实践经验:肿瘤内科医生必须熟识每种化疗药物的药理及毒性,出现药物外渗处理一要快二要准确,尽量降低损害程度,再者化疗前一定要签署化疗同意书,防范医疗纠纷。
常见抗癌药静脉外渗的解毒方法:
1、氮芥:10%硫代硫酸钠4ml与无菌注射用水6ml混合,局部静注5-6ml,外渗部位作多处皮下注射;数小时重复。解毒机制:加速烷基化。
2、丝裂霉素:方法同上。另维生素C1ml局部静注。解毒机制:直接灭活。
3、阿霉素:(1)、50-200mg氢化可的松琥珀酸钠局部静注,1%氢化可的松霜外敷;(2)、8.4%碳酸氢钠5ml+地米4mg局部静注,外渗部位多处皮下注射。解毒机制:减少炎症。
4、柔红霉素:8.4%碳酸氢钠5ml+地米4mg局部静注,外渗部位多处皮下注射。解毒机制:减少药物与DNA结合,减少炎症。
5、放线菌素D:方法同丝裂霉素。解毒机制:减少药物与DNA结合。
6、卡氮芥:8.4%碳酸氢钠5ml局部静注。解毒机制:化学灭活。
7、长春新碱、长春花碱、足叶乙甙 8.4%碳酸氢钠5ml或透明质酸酶1-6ml每隔数小时在外渗部位皮下多处注射,并采用热敷。使用皮质类固醇和局部冷敷会加重毒性。解毒机制:化学沉淀;加快外渗药物的吸收、分散。
抗肿瘤药物外渗后解毒剂的应用药物解毒剂使用方法解毒机制氮芥10%硫代硫酸钠4ml局部皮下或皮内注射通过碱化作用使之失活丝裂霉素放射菌素D10%硫代硫酸钠4m维生素C 1ml(50mg/ml)局部皮下或皮内注射静注直接灭活直接灭活阿霉素氢化考的松50~100mg局部皮下或皮内注射减轻炎症反应8、4%碳酸氢钠5mg静注降低与DNA的结合力二甲基亚砜+维生素E外涂清除自由基去甲肾上腺素10mg皮内注射通过β2受体防止ADM毒性长春碱类透明质酸酶1ml皮下注射稀释抗癌药物生理盐水1ml皮下注射稀释抗癌药物氢化考的松25mg皮下注射减轻炎症反应顺铂10%硫代硫酸钠5~10ml局部注射通过碱化作用使之失活足叶乙甙透明质酸酶1~2ml局部注射稀释抗癌药物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