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发性肝癌(下称肝癌)是我国第二位的肿瘤死亡原因,肝切除术目前被认为是治疗肝癌最有效的方法。然而肝癌术后的长期预后仍令人不满意,术后高复发及转移率是主要影响因素,国内外较大系列的临床资料表明肝癌术后的3年复发率为40%-50%左右,5年复发率为60%-70%乃至更高,最早的在术后2个月复发,复发高峰在术后1~2年。HCC切除术后复发的来源有两种形式:肝内播散及非同步多中心癌变,前者是伴有血管侵犯的进展期HCC术后复发的主要原因,多见于无肝硬化的HCC患者,并且肝内复发灶多为多发的;而无血管侵犯的早期HCC术后复发多属于非同步多中心癌变,即在肝硬化的基础上出现新的癌灶,二者的区分主要根据术后肿瘤的组织病理学特征。临床上尚难将各个体肝癌“复发、转移”的来源加以准确鉴别,因此我们仅将肝癌根治性切除术后肝内重复出现的肝癌称为“复发”。
手术再切除是目前治疗复发性肝癌最有效的方法,但能接受再切除的患者不多,其它方法还包括肝动脉插管化疗栓塞、无水酒精注射、瘤内射频热凝固、放射、肝移植等。鉴于肝癌的复发涉及多个环节,癌细胞侵犯具有不同程度,因此抑制肝癌复发的措施不应单一而应具有多方面的针对性,所以临床上极有必要根据复发癌的特点、肝脏储备功能和全身情况,选择合理的治疗方法。选取上述方法进行有机序贯综合治疗应该是目前可能降低肝癌术后复发率较切实可行的途径之一。据此我们分别观察了局部区域性(loco-regional)栓塞化疗,口服卡培他滨、免疫治疗和门静脉癌栓的外科和微创外科处理等对肝癌术后复发的抑制作用,期望较深入了解各单项(类)治疗的抗复发作用,为综合治疗方案的建立创造条件。
一、局部区域性化疗栓塞
肝癌根治性切除术后经皮肝动脉化疗栓塞是目前应用较广泛的方法之一,有着创伤小、恢复快、患者易接受等优点,然而TACE的抗复发价值至今仍未明确。
研究结果显示,预防性TACE可显著提高肝癌术后总体无瘤生存率,但分析术后不同时间的无瘤生存率,表明TACE抑制复发的显著作用似在术后2年内得以体现,而两组患者的远期(>2年)无瘤生存率无显著性差异。因此该结果似表明预防性TACE对原发癌切除后的微量残存和播散具有较确切的抑制作用。
临床上影响肝癌复发的因素甚多,而预防性TACE对具有不同复发高危因素的对象其作用可能存在差异,这也可能是导致既往研究对预防性TACE抗复发价值的结论不一致的重要原因。
目前对于预防性TACE应施行的次数仍有所存疑,本研究显示单次治疗优于多次治疗。另在肝硬化背景下多次TACE可能加重肝功能的损害,因此,除非发生于非硬化肝脏的肝癌且切除范围较小,否则预防性TACE似不宜反复多次施行。
由于肝癌由肝动脉、门静脉双重供血,且化疗只能消除或抑制残癌和癌前病变,不能达到肿瘤细胞的0级杀灭,欲进一步提高TACE的疗效,还应与其他治疗方法联合应用,如无水酒精瘤内注射,亦需重视提高机体免疫功能。
二、靶向性药物口服化疗
长期以来对肝癌的系统性化疗持否定意见者较多,原因主要是肝癌细胞普遍存在的耐药性和化疗有可能导致肝实质进一步损伤,但这一研究从未停止过。20世纪90年代中期以来国外作者报道口服低剂量化疗对肝癌术后复发的临床观察,曾尝试过卡莫氟、替加氟、氟铁龙等,但均为显现显著疗效。近年来,5-Fu的一种新的前体药物卡培他滨(希罗达)口服化疗从理论上能有效"靶向"杀灭肿瘤组织,FDA已将其推荐为复发转移性结直肠癌和转移性乳腺癌的一线用药。目前国内外已有少数研究报道卡培他滨可应用于中晚期肝癌的治疗,其疗效优于单纯的支持疗法后抗复发的疗效。
三、免疫治疗
免疫治疗在肝癌治疗中的应用已有较多报道,但除干扰素外,其他免疫治疗的作用尚待进一步证实。与其他实体瘤相比较,由于肝癌存在明确HBV感染背景,而免疫治疗中的多数方法对HBV具有抑制作用,因此在肝癌抗复发治疗中可能具有特殊意义。
四、肝癌门静脉癌栓的处理
肝癌极易侵犯门静脉导致复发和转移,既往作者报道可切除性肝癌门静脉癌栓(PVTT)的发生率高达75%以上,其他作者报道的PVTT发生率在40%-90%。出现大体PVTT多表明肝癌已处于晚期,患者有发生食道曲张静脉出血和肝功能衰竭的危险。虽然随着外科技术的发展,已出现一些对PVTT似有作用的治疗方法,但目前对于PVTT的处理方法及其疗效仍存在争议,其中相对一致的看法为手术切除是肝癌合并PVTT有效的治疗方法。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