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20年来,国内外的介入学者做了大量工作,在肝癌的介入治疗上取得了可喜的成绩,探索出了许多有效的介入治疗方法。大体分为两类:经皮经血管治疗技术和经皮非血管治疗技术。
1、经皮经血管治疗技术
1)肝动脉栓塞术河南省人民医院介入科曹广劭
肝动脉栓塞术是在超选择性肝动脉造影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1976年国外首先报道了这种方法的临床应用。国内于1983年首先报道了采用肝动脉栓塞术治疗HCC的临床应用。后来,随着各种栓塞剂的开发与应用,肝动脉栓塞术在临床上的应用日益广泛,用于不能手术或术后复发肝癌病例的姑息治疗,甚至与手术切除成为并列的可选方法。近年来在TAE的技术基础上,又有许多新的栓塞方法在临床上开展、推广,取得了良好的治疗效果,如:肝动脉―门静脉联合栓塞术、肝亚段栓塞术等。
2)肝动脉―门静脉联合栓塞术
肝动脉栓塞术同时行经皮门静脉穿刺,栓塞肿瘤所在节段的门脉分支,本技术常采用实时电视透视监控置管。专家报道TAE结合相应节段门静脉分支栓塞,手术切除标本证实主瘤、肝内转移灶及门脉瘤栓的坏死率均高于肝动脉栓塞术组。
3)肝段、肝亚段栓塞术
又称水门汀疗法,即超选择插管做LP-TAE。国外有关专家认为碘油超过一定限量可以从肝窦返流至门脉小支,起到动门脉栓塞的目的。专家研究认为碘油与无水乙醇一定比例混合栓塞同样能达到该目的。常采用同轴导管法、药物辅助法(如血管收缩剂)或直接超选择导管插入法。适用于瘤体位于单个或少数几个肝段、亚段的病例,可伴有或不伴有子灶,或因肝功能严重异常而不适合常规肝动脉栓塞的患者。
4)暂时性阻断肝静脉后肝动脉化疗栓塞术
适用于局限肝叶、段肿瘤及伴动―肝静脉瘘者。阻断肝静脉下动脉造影发现显影动脉增多。此方法可避免栓塞剂入体循环,并使动―肝静脉瘘患者可行TAE治疗,同时提高了局部化疗药浓度并起到TAPVE作用。
5)夹心面包疗法
先用含药碘油做肝动脉远段栓塞,灌注化疗药,再栓塞近段动脉。临床研究表明此方法能使小肿瘤完全坏死,AFP明显下降。
6)多元动脉灌注栓塞术 肝癌常有寄生动脉或迷走动脉,在栓塞肝动脉的同时,栓堵这些侧支可大大提高疗效。
7)永久性肝动脉栓塞术 研究表明,不同的栓塞剂所栓塞的动脉内径不一。明胶海绵颗粒栓塞的动脉在1200~1500μm中动脉;而微球、酒精等能进到直径100μm左右的微动脉,且不被吸收,有学者将此类栓塞剂进行的栓塞称为永久性肝动脉栓塞术。
8)肝动脉灌注术TAI技术先于TAE应用在临床。但单纯TAI对肝癌治疗效果不良,目前临床应用已很少单独使用。有些学者采用球囊阻断血流作动脉内药物灌注,可提高肿瘤区的药物浓度(30倍),且药物停留时间长,效果较一般灌注为好。专家将化疗药加热再灌注治疗大鼠肝癌取得了较好的疗效。还有些学者利用肿瘤动脉对血管活性物质反应不良的特点采用动脉升压法灌注化疗药。
9)植入性药盒导管系统
导管和灌注泵的植入可由外科手术开腹或经股动脉或锁骨下动脉放置。Pentecost提出药盒导管系统的建立可使肝脏局部获得较高药物浓度。专家应用此法治疗转移性肝癌,发现来源于胃肠癌肝转移者疗效较好,其中位生存期为17.6个月,1、2年生存率分别为68.4%和39.5%。
10)动脉内栓塞结合内放射治疗
此方法既能较彻底栓塞、阻断肿瘤血供,内放射源又可高浓度的均匀分布肿瘤组织中实施辐射杀伤作用,具有较低的局部放射反应。国内制成的90Y玻璃微球和32P玻璃微球已应用于临床并取得了满意的疗效。另外,为了阻断肝癌的寄生血管,Iwamoto采用硅酮橡胶薄膜植被于肝脏表面,然后行TAE和门脉灌注治疗,患者生存期延长,有人把此方法称为隔离疗法。
2、经皮非血管治疗技术:
1)经皮无水乙醇注射治疗
1983年对实验性小鼠肝癌灶注射无水乙醇治疗获得成功,1983年Livraghi报道了临床应用无水乙醇治疗小肝癌后,这一方法逐步得到推广。国内有关专家也做了此类病例的临床研究报道。另外,有学者研究表明60℃~70℃的无水乙醇注入可促使肿瘤坏死,称为HOT PEI。PEI理想适应证是肿瘤直径≤3cm,不超过3个结节。其主要缺点是需要多次穿刺、多个疗程和多量的无水乙醇,且无法杀灭目前影像学无法发现的肿瘤,对于富血型及巨块型肝癌效果不理想。
2)经皮醋酸注射治疗
其穿刺技术、治疗方法和作用机制与PEI相仿,但所用的剂量与疗次明显减少。用50%醋酸与无水乙醇对比治疗Walkar-256鼠肝癌,肿瘤坏死定量分析为90%~100%和64%~90%,提示50%醋酸可替代无水乙醇取得较好疗效。
3)经皮化疗药直接注射治疗
有学者主张在TAI/TAE后加超声引导下DICT,认为其生存率高于单一治疗,但并无大组病例报道。
肝癌介入治疗优点:
1、疗效确切,治疗成功者可见到AFP迅速下降,肿块缩小,疼痛减轻等。
2、机理科学:介入治疗局部药物浓度较全身化疗高达数十倍,而且阻断肿瘤血供,因此双管齐下疗效好,毒性较全身化疗小。
3、操作简单易行,安全可靠。
4、年老体弱及有某些疾病者也可进行,不须全麻,保持清醒。
5、费用相对比较低。
6、可以重复进行,诊断造影清晰,便于对比。
7、对部份肝癌可缩小体积后作二步切除。
8、可作为综合治疗晚期肿瘤重要手段之一。
肝癌介入治疗缺点:
1、肝癌主要供血依赖肝动脉,但癌块周围有门静脉血供,癌细胞可以"苟安偷生"。
2、操作有一定难度,导管应超选择进入供血动脉疗效才佳,但有时进入肝动脉都很困难。而有的肝癌可多血管供血。
3、尽管超选择进入,仍有明显副作用,我院资料分析,消化道反应最多。
4、已有门静脉癌栓者须酌情考虑或去除癌栓。
5、即使操作超选择顺利进行,由于高压注射等原因,可造成误栓,分流及可能有不可避免的微转移产生。
6、对正常肝细胞仍有损伤,少数病人甚至出现肝机能不全。
7、对癌块太大者疗效欠满意。
8、有的病人一次治疗后血管即堵塞,以致再操作困难。
肝癌介入治疗不良反应护理:
1、发热:发热是由于肿瘤组织坏死、脱落、吸收所致,发生率10%~100%不等。据我院病人情况观察,术后多数有不同程度的发热。一般在术后第2天出现,体温在37.5-38℃之间,持续5―7天,个别患者体温在38.5℃以上,持续9~14天。术后应常规观察体温的变化,每日测量4次体温。体温>38℃者予物理降温,嘱病人多饮水;物理降温无效或体温超过38.5℃时应及时报告医生,予药物治疗。
2、胃肠道反应:是药物治疗引起的消化系反应,表现为恶心、呕吐、食欲缺乏等,发生率44.8%~83%。本组术后均有不同程度的胃肠道反应,且多数病人不能耐受。在病人灌注化疗药前15~3O分钟,予格雷司琼3mg入壶静脉滴注,术后再连续使用2~3天,每日2次;指导病人进食易消化、清淡、少油腻、高维生素的饮食,多补充水分;对伴有呕吐者,嘱病人选择呕吐间歇期少食多餐;呕吐严重时,报告医生予静脉补液治疗,注意观察呕吐物的颜色及性质,有异味、出血等情况时应及时处理。
3、肝功能损害:肝功能损害多数是由于化疗药物、栓塞剂的细胞毒性及治疗后坏死组织吸收所致。有文献报道因插管的机械性刺激也可引发肝功能损害H,发生率7%~100%。本组59%出现一过性的肝功能损害,一般在术后1周内发生。主要表现为丙氨酸转氨酶(ALT)的升高。术后应嘱病人卧床休息,进食优质低蛋白、低脂、高热量、多维生素和易消化的食物,保证充足的睡眠,保持室内空气流通。防止受凉感冒。予常规保肝治疗,如还原型谷胱甘肽(阿拓莫兰)1.2g加入5%葡萄糖250ml中静脉滴注,每日1次。一般治疗1O一15天后肝功能逐渐恢复正常治疗期间密切观察病人意识改变,皮肤、巩膜及大小便颜色的变化等,使用利尿剂的病人要准确记录24小时尿量。
4、白细胞减少:白细胞减少是由于化疗药对骨髓的抑制所致,发生率为25%~30%。本组30%出现不同程度的白细胞下降,一般发生在术后2周内。经用升白细胞药物可恢复正常,若白细胞下降到1.0×10/L以下,应采取保护性隔离措施。有条件可住层流洁净病房。密切观察病人体温、皮肤、黏膜、排泄物情况和有无出血倾向。
5、上腹部疼痛:上腹部疼痛是由于栓塞后肝脏局部缺血,致肝局部血管肿胀刺激肝包膜或造影剂、栓塞剂直接刺激引起,发生率3O%一l00%,一般发生在术后24小时内,均有不同程度的上腹部疼痛或不适感。术后应注意鉴别腹痛的性质、诱因、疼痛部位、持续时间,必要时行超声检查。本组有11例在术后第2天出现不同程度的上腹部疼痛,经用吲哚美辛栓直肠给药后缓解。如出现中、重度疼痛可予布桂嗪100mg或吗啡10mg肌内注射。
6、穿刺部位损伤:穿刺部位损伤的原因多由于病人凝血机制障碍、术中应用肝素、操作本身或术后止血压迫过度等原因所致。主要表现为穿刺局部出血、血肿,动、静脉痉挛,血栓形成或栓塞,发生率2%~13%。本组2例术后出现足背动脉搏动减弱,经调整压迫带后好转。术后12小时内应每隔1小时观察1次穿刺部位有无血肿、敷料有无渗血,每2小时测量脉搏、血压1次。若局部出现血肿、应立即报告医生,及时处理。嘱病人术后24小时内平卧,穿刺侧肢体平伸6―8小时,穿刺部位用沙袋压迫6小时,以防止出血。同时注意观察该侧足背动脉搏动及肢体远端血液循环情况。如穿刺侧肢体皮肤温度低于对侧或肢体疼痛、苍白、足背动脉搏动减弱则提示动脉血管痉挛,在报告医生的同时,应检查加压包扎是否过紧,及时调整压迫带,严禁在穿刺侧肢体行静脉输液。
7、栓塞后综合征:栓塞后综合征是介入治疗常见并发症,主要表现为发热、恶心、呕吐、腹痛。有关文献报道发生率为10%。术后应密切观察病人的生命体征变化,24小时内应行心电、血压监护,每日测体温、呼吸4次,24小时后且生命体征平稳按等级护理要求测量体温、脉搏、呼吸、血压。体温在38.5℃以下,一般无需药物处理,嘱病人多饮水,5―7天可逐渐恢复正常;若体温超过38.5℃应警惕发生感染,并按高热护理常规要求进行护理
8、心理康复指导:心理康复指导是病人能否顺利完成介入治疗的关键。首先,护士要了解病人对疾病的认识程度、心理反应和家庭经济状况,做到因人施教,制定相应的护理计划。对疾病知情且治疗积极主动的病人,要详细介绍治疗的全过程,可能出现的不良反应,如何自我防护,处理原则及治疗效果,消除对治疗的恐惧心理,用乐观的心态接受治疗。对疾病不知情的病人,要与病人的家属和医生沟通,根据病人实际情况统一告知内容。手术康复期应指导病人合理膳食,戒烟、戒酒,根据身体状况进行适宜的锻炼,增强自身的抗病能力,防止感冒。按照医嘱定期复查,准时服药,保持良好的情绪,增强战胜疾病的信心。
来源:瑶医网 作者:瑶医专家组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