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常情况下,胸膜腔是不含气的密闭的潜在性腔隙,气体进入胸膜腔,造成积气状态,称为气胸。可自发的地发生,亦可由于疾病、外伤、手术、诊断或治疗性操作不当等引起。发生气胸后,胸膜腔内压力升高,胸内负压可变成正压,压缩肺组织,致使静脉回心血流受阻,产生不同的心、肺功能的障碍。
治疗的目的是消除病因,通过吸氧、胸腔穿刺抽气、胸腔闭式引流、开胸术或经胸腔镜手术等方法让胸膜破口闭合,促使气体排出及吸收,促进患侧受压缩的肺组织复张,恢复肺正常的解剖及生理功能,消除对心、肺功能的影响,同时减少气胸的复发。临床上有不少患者在治疗过程中,气体吸收速度慢,甚至不减反增的,给患者及家属带来很大的经济和思想负担。总结、分析其原因,有以下几点:
1、患者年老、体质差,存在引起及加重气胸的肺基础疾病,如肺结核、肺部肿瘤、肺大泡、支气管胸膜漏、脏层胸膜厚、支气管阻塞、慢性阻塞性肺病合并感染等。治疗上一叶障目,只注意气胸的存在,一味促使气体的排出,对病因及不利因素未予重视和处理,造成胸膜的粘连、胸膜破口愈合慢,甚至形成交通性气胸,故出现气体吸收不理想,恢复慢。故对年老的及治疗效果不佳的气胸患者,应注意综合评价患者的身体情况,针对病因及病情程度,并结合身体一般状况,给予综合治疗。
2、未根据患者气胸类型及肺萎陷的时间选择恰当的治疗方案。如闭合性气胸压缩较多时,经多次抽气后气体吸收、肺复张情况不理想,如不调整治疗措施(如行胸腔闭式引流),势必造成气胸恢复慢,甚至造成更大的危害。临床上对气胸患者应详细了解病史、仔细阅片,以明确类型及病情,结合患者一般情况选择恰当的治疗方案,并要及时复查,了解治疗的效果,如治疗效果不佳,分析原因并采取有效的措施。
3、盲目追求气体排出的量,短期内大量反复的抽气,期望气体快速吸收、气胸快速恢复(家属要求或医生未注意),欲速则不达。气胸一旦发生,如果胸膜破裂口不闭合,胸腔内的气体是不可能抽尽的,不适当的抽气造成破裂后周围的肺膨胀过度,反而影响了破裂的胸膜的自然修复,造成气胸的迟迟不吸收,同时可能由于胸腔压力解除过快,造成复张性急性肺水肿,危及生命。为防止此情况出现,应向家属及患者交代清楚,让其了解气胸的治疗需要一定的时间。同时医生应严格并灵活的掌握抽气的注意事项,一般每次抽气1L左右,1次不超过1200ml,肺压缩量大或张力性气胸时可酌情增加。抽气速度应缓慢,每分钟抽气掌握在100ml左右。如出现复张性急性肺水肿,则按急性肺水肿处理。
4、忽略气胸以外的对症处理。患者咳嗽、咳痰、便秘等可以直接或间接增加胸腔的压力,使胸膜破口再次破裂,造成气体吸收慢,气胸恢复慢,甚至反复。故对有咳嗽、咳痰的气胸患者,可给予祛痰、止咳及抗感染治疗;对有便秘的气胸患者,应给予含纤维素丰富食物,促进肠蠕动,防止大便干结,必要时给予通便药物帮助排便。
5、患者未卧床休息、限制活动、清淡饮食及吸氧治疗,尤其是年轻患者。气胸急性期患者有明显的胸闷、呼吸困难、紫绀等,应绝对卧床休息并持续吸氧,待症状缓解后,方可下床轻微活动,如散步等,避免吸烟、用力、大笑、快速改变体位、辛辣饮食等引起胸膜破裂口再次破裂。为避免此情况,医护、医患间应做好沟通,说明治疗措施的必要性及好处,互相配合治疗,加强对患者医从性的监督,同时减少探视。
6、医源性操作不当。如胸腔穿刺抽气技术欠佳或定位错误,扎破胸膜,造成医源性气胸,为避免此种情况发生,医生要做到胆大心细,了解病史及查体要仔细,操作要规范。
总之,气胸在临床上较为多见,相对而言治疗也简单,但做到确实有效的治疗,需要医生详细了解病史、用心的分析病情,采取恰当的治疗方案,同时取得患者及家属的信任及配合。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