肺癌是世界上发病率最高的恶性肿瘤。全世界每年肺癌新病例可达100万,并以每年0.5%的速度增长。我国的情况也不容乐观,国家卫生部全国肿瘤防治办在“国家癌症控制策略研究报告”中发布的最新警示:“肺癌是我国的第一大癌症”。预测我国2005年肺癌男性患者将达33万,女性17万。临床实践发现,约80%的肺癌患者在初诊时已属晚期,这使得肺癌治疗的整体效果仍不满意。据统计,我国肺癌总的5年生存率8~14%,而早期肺癌患者治疗后的5年生存率可达80%~85%。因此,提高对肺癌的认识,早期或及时发现,早期诊断,避免误漏诊,早期治疗对改善患者预后,提高社会效益具有双重意义。
充分认识肺癌的特点,从医患两方面防止误漏诊,是我们做到早期发现、早期诊断、早期治疗的关键。
首先,强调定期体格检查。约近一半的早期肺癌没有症状,这是肺癌患者不能被早期发现的一个重要原因。对于高危人群(指年龄≥45岁的男性,吸烟≥400年支者)应每半年行X光摄片和痰细胞学检查。
其次,肺癌的临床症状无特异性,可表现为咳嗽、咳痰、胸痛、气急等一般呼吸道疾病的症状。许多患者有吸烟史,可能合并慢性支气管炎、阻塞性肺气肿,也可有上述症状,掩盖了病情。故此类患者出现咳嗽症状加重或呈刺激性干咳,痰中带血或顽固性胸痛等均应提高警惕,及时就医。另外肺癌患者的症状在经过抗炎治疗后可能会出现暂时的好转或消失,所以也容易被误认为一般的“感冒”,若未进一步检查,有可能会延误病情。
孤立或片面地看待影像学上发现的肺部病灶,可导致肺癌的误漏诊。肺部病变与肺影像表现之间存在着必然且复杂的联系,但是相同的病理变化会产生不同的影像表现,而不同的病理变化又可产生相似的影像表现,所以应结合病情,全面分析,其中特别应注意与肺结核的鉴别诊断。对多年静止结核病史已达癌症易发年龄的患者,再次出现咳嗽、胸痛、咯血等症状时,应注意癌变的可能,此时应运用多种检查手段和反复对照原始X光片,可帮助诊断。同时,临床上曾发现肺癌与肺结核同时存在的例子,在抗结核治疗中症状无明显好转或X线显示病灶增大者,应考虑肺癌的可能。另外,不能单纯靠结核菌素试验(PPD)来确诊。PPD试验结果阳性表明患者感染了结核,但当机体反应性减弱时,PPD可为阴性。
还有一种情况是未检出癌细胞时,患者不愿意接受手术治疗造成病情延误。临床上常发现有孤立肺部结节者,因术前无法明确病理,患者“惧怕手术”而选择观察,但观察时间过长造成延误。临床经验是孤立的肺部结节直径>2cm者约60~70%为恶性,直径>3cm者则有90%为恶性的。我们对于孤立肺部结节的患者采取的策略是:抗感染、抗痨治疗2周后复查胸部CT,若病灶增大或无缩小即应采取手术治疗,即使患者要求继续观察随访,时间也不应超过1个月。
最后,肺癌可分泌激素样物质(异位内分泌)引起复杂的伴癌综合征和肺外症状,如高钙血症、Cushing′s综合征、低钠血症、神经性病变和肥大性骨关节病等,临床医生对此缺乏认识或患者没有及时就诊也会造成误漏诊。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