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SM-5儿童工作组意识到目前研究证实“典型”的成人双相障碍(bipolar disorder,BPD)的临床表型可以清楚地在青少年、青春前期中出现,但是很少在低年龄组出现。而且在儿童精神医学领域近10年出现了一个突出的现象,那就是越来越多的儿童被诊断为BPD,如从1994年到2003年间关国儿童精神门诊中诊断为BPD相关疾病的增加了近40倍。因此,DSM-5儿童工作组提出在DSM-5中要从发展的角度看待BPD,那些严重的、非偶发的易怒和脾气爆发、以及高度的易激惹的临床现象,到底是BPD的一种?还是焦虑、抑郁、ADHD的病理生理过程?福建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心理卫生科郑建民
为了回答这个问题,当时研究组将“严重的、非偶发的易怒和脾气爆发、以及高度的易激惹”定义为严重情绪失调(severe mood dysregulation,SMD)并与依据DSM-4诊断的典型的BPD比较研究和跟踪随访。研究发现SMD与BPD在家族史、性别发布、结局以及病理生理机制等方而都存在着不同。如:SMD的父母与BPD患儿的相比有更多的SMD病史,而不是BPD病史;一般BPD的男女比应为1:1,但目前儿科BPD中报告男孩的比例偏高为66.5%,推测偏高的可能原因与SMD混入有关,因为SMD的男孩比例为77.6%。功能磁共振的研究表明SMD与BPD杏仁核的激活模式不同,同时SMD的激活模式与ADHD患儿也不同。因此,在DSM-5中新增了一个诊断,并重新命名为:破坏性情绪失调障碍(disruptive mood dysregulation disorder,DMDD),归属在“抑郁障碍”之中。DMDD的诊断要点为:A:以严重的、循环发生的、对一般刺激的脾气暴发为特征,脾气暴发表现为言行的紊乱,例如言语冲动,毁物伤人。这些反应显著背离了刺激的强度和持续时间。B:这些反应与发展水平不一致。C:频率:平均每周脾气暴发3次或3次以上。D:在脾气暴发之间的心境,几乎每天,脾气暴发之间的心境都是负性的(易激惹,生气,或/和悲伤),而且负性情绪能被他人发现(包括父母、老师、同伴)。E:持续时间:上述A一D标准出现至少12个月,在这段时间里,不出现上述症状的间隔不超过3个月。F:上述A-D症状至少在两个不同的地点和环境下脾气暴发(家里、学校、和同学),而且其中一次必须很严重。G:实足年龄至少6岁(或者与发育水平相当)。H:初始暴发的年龄在10岁前。I:病史反映或临床观察,症状突出的持续时间从未超过1天。J:在过去的几年内,患儿情绪异常高涨的时间不会持续超过1天,而且情绪异常高涨是与发病、加重、躁狂三大标准中的“B”标准(夸大、自我膨胀,睡眠要求减少,滔滔不绝,思维奔逸,注意力随境转移,目标指向性活动增强,或过度参与可能造成严重后果的活动)相伴随的。J情绪异常高涨需要与一些生活中正性事件或关好期盼时的高涨心境区分开来。K:行为异常不是精神病或情感障碍(严重抑郁障碍、心境恶劣障碍、双相情感障碍)所特有,也不能更好地诊释其他一些精神障碍(例如广泛性发育障碍、创伤后应激障碍,分离性焦虑)(注:这项诊断可以和对立违抗性障碍、注意缺陷多动障碍、品行障碍、物质滥用共存)这些症状不依赖于药物滥用后的生理反应,或者神经病学情况。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