颅内动脉瘤是由于局部血管异常改变产生的脑血管瘤样突起。动脉瘤破裂出血常致病人残废或死亡,幸存者仍可再次出血。
年龄分布
主要见于中年人(30~60岁),青年人较少。
形态和大小
动脉瘤按形态大致分为囊状(包括球形、葫芦形、漏斗形)、梭形及壁间动脉瘤三种
发病率
动脉瘤居于脑血管意外病人中的第三位,仅次于脑血栓形成及高血压脑出血。蛛网膜下腔出血约34%由动脉瘤造成。南京军区福州总医院神经外科洪景芳
颅内动脉瘤的病因
动脉瘤形成的病因,概括有以下几种:先天性因素、动脉硬化、感染、创伤、肿瘤等。
临床表现
1、临床分级
Hunt及Hess将颅内动脉瘤病人按照手术的危险性分成五级:
I级无症状,或轻微头痛及轻度颈强直。
Ⅱ级 中度至重度头痛,颈强直,除有颅神经麻痹外,无其他神经功能缺失。
Ⅲ级 倦睡,意识模糊,或轻微的灶性神经功能缺失。
Ⅳ级 木僵(Stupor),中度至重度偏侧不全麻痹,可能有早期的去脑强直及植物神经系统功能障碍。
V级深昏迷,去脑强直,濒死状态。
若有严重的全身疾患如高血压、糖尿病、严重动脉硬化、慢性肺病及动脉造影上有严重血管痉挛要降一级。
2、症状与体征
小而未破裂的动脉瘤无症状。颅内动脉瘤的症状可分为三类:出血症状、局灶症状及缺血症状。
动脉瘤破裂前多无症状,诊断较为困难。持续的限局性头痛应追查原因,其中有些原因可能是动脉瘤。只有发生出血或有某些局灶体征时,例如,一侧动眼神经麻痹才会怀疑到动脉瘤,而进一步作各种检查。
1、腰椎穿刺(Lumbar puncture)
怀疑蛛网膜下腔出血时,可行腰穿检查。脑脊液多呈粉色或血色。腰穿前应首先确定病人是否有颅内压增高及脑疝存在。
2、颅骨X光平片(Cranial roentgenograpn)
对1/3的巨型动脉瘤患者的诊断有一定参考价值,可发现动脉瘤的钙化及由于瘤壁压迫造成的骨质侵蚀。
3、电子计算机断层扫描(CT):近年来CT技术的发展提高了对直径在5mm以上动脉瘤的检出率,直径在5mm以上的动脉瘤经造影剂强化后即有可能被CT发现。CT对确定出血范围、血肿大小、脑梗塞情况都很有用。血肿部位有助于出血动脉瘤的定位。
磁共振扫描(MRI):能显示出动脉瘤与周围重要结构的细微关系。
4、体感诱发电位检查:刺激正中神经时记录体感诱发电位。
5、多普勒超声检查:对术前颈总动脉、颈内动脉、颈外动脉及椎一基底动脉的供血情况,结扎这些动脉后或颅内一外动脉吻合后血流方向及血流量,可作出估计。
6、脑血管造影:最后确定诊断有赖于脑血管造影。
治疗
非手术治疗
主要目的在于防止再出血和控制动脉痉挛等。适用于下述情况:
① 病人病情不适合手术或全身情况不能耐受开颅。
② 诊断不明需进一步检查。
③ 病人拒绝手术或手术失败。
④ 作为手术前后的辅助治疗手段。
防止再出血包括绝对卧床休息、镇痛、抗癫痫、安定剂、导泻药物,使患者保持安静,避免情绪激动。抗纤维蛋白溶解剂,控制血压。预防及治疗脑动脉痉挛。用经颅超声监测颅内动脉,维持正常的脑灌注压。根据病情退热、抗感染、加强营养,维持水电解质平衡、监测心血管功能。要严密观察生命体征及神经系统体征变化。对昏迷病人需加强特殊护理。
手术治疗
颅内动脉瘤病人发生了蛛网膜下腔出血应早期手术(夹闭瘤蒂或栓塞动脉瘤)。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