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发性糖尿病是一组严重影响人们心身健康的常见病。其病因和发病机理至今尚不完全清楚,一般认为遗传和心理、社会环境之间复杂的相互作用是糖尿病发病的主要因素。该病现已成为世界上老年人非传染性疾病死亡率最高的三大疾病之一。目前在我国,随着物质生活水平的提高,生活节奏的加快,饮食结构的改变,人口的老龄化,糖尿病患病率逐年增加,糖尿病患病率正以0.1%的速度递增,目前调查显示发病率约为2%左右。
目前糖尿病的治疗主要依赖于长期饮食控制、服药或注射胰岛素等措施。糖尿病患者还需要定期检测血糖,并常担心并发症的发生。这些治疗及定期检查需要患者的高度配合和自我照料,这些要求消耗了患者的大量精力,使患者自发活动的欲望受到压抑。这些无疑都对患者构成了极大的心理应激,很容易产生焦虑、抑郁等负性情绪。反之,焦虑、抑郁又使糖尿病并发症发生率增高、病情加重,形成恶性循环。由于病程迁延,长期反复就医,就业工作受影响,收入减少,医药费用支出增加,患者自觉经济和家庭地位下降,进而产生自卑、自责等不良心理;同时,因为患病等原因,患者参加社交活动减少,内心压抑无法得到合理宣泄。据国内有关研究显示糖尿病患者中有30%以上伴有焦虑、抑郁、情感不稳和神经衰弱。还有研究证实,2型糖尿病情绪障碍的发生甚至早于糖尿病的发生。生物及社会心理因素间明显的交互作用,都会增加发生糖尿病并发症的可能性,并使病情复杂化。所以现在人们越来越重视心理社会因素对糖尿病发病、治疗预后及预防的影响。下面将做简要的介绍:
1、对于糖尿病的心理治疗,医务工作者首先应与患者建立良好的医患关系,引导患者改变不良生活习惯,学会自我解脱和必要的宣泄,提高治疗的依从性。由于人际关系、家庭关怀在糖尿病患者的病情发展中也起一定分量的作用。所以做好家属工作,为患者创造宽松和睦的社会和家庭环境,降低患者负性情绪的发生,提高其生活质量是必要的。
2、健康教育是提高糖尿病患者生命质量的有效手段和现代综合疗法的基础。通过专业人员运用各种手段,提高患者对糖尿病及其并发症、防治方法、病情监测方法等的认识水平和依从性,使得患者从被动改变到主动适应,自觉进行饮食控制、参加运动、按时用药,帮助其树立战胜疾病的信心。具体的操作可通过集中讲解的方式,如定期讲课、计算机教育课程、发放宣传资料等,也可以一对一给患者有计划地进行教育。重点是使其认识到该病目前虽不能根治,但并非不治之症,如果控制得当,是可以和正常人一样地生活、学习和工作的。
3、制定个体化认知行为治疗方案。应针对每个患者的不同情况.制定相应的治疗方案,根据其性格特点、年龄、病程、具体的内心冲突,给予具体化的指导,尽量从小的、容易完成的方式开始,完成后给予正面鼓励,并根据计划不断增加和更新目标,使其在循序渐进、不知不觉中顺利完成自我保健、自我监控的训练,这有利于克服大多数患者的畏难情绪。即使患者未能实现预定目标,也尽量不要责备,而应该帮助其分析原因,纠正内心对疾病和治疗的不良认知,例如怕“胰岛素会成瘾”而拒绝打胰岛素等错误认知;或适当降低标准,改变实施方法,以达到目的。
4、森田疗法:引导患者面对疾病要采取“顺应自然、为所当为”的态度,即引导患者认识到面对疾病逃避不能改变现状,要接受自己患上糖尿病的客观现实。当患者接受了一个“不完满的自己”后,引导患者采取积极的态度,继续做自己患病前可以胜任的事;如有可能在医院或患者居住的社区环境中确立一块运动场所,定期组织患者参加适量的运动、打太极拳、舞会等或指导患者到图书馆、文体活动室、影视厅等,既可丰富患者的生活,又可将注意力转移到其他的事物中,从而达到治疗目的。
5、在尽可能的情况下请专业的临床心理医生给予心理健康水平的评估,如果发现患者已经达到了“焦虑症”或“抑郁症”的严重程度,则可在专业的指导下服用抗抑郁剂焦虑药物,可大大改善其情绪状态,提高其生命质量和血糖的控制。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