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丙型肝炎传播途径
1、HCV主要经血液传播,主要有:(1)经输血和血制品传播。我国自1993年对 献血员筛查抗-HCV后,该途径得到了有效控制。但由于抗-HCV存在窗口期、抗-HC V检测试剂的质量不稳定及少数感染者不产生抗-HCV,因此,无法完全筛除HCV RN A阳性者,大量输血和血液透析仍有可能感染HCV。(2)经破损的皮肤和黏膜传播。 这是目前最主要的传播方式,在某些地区,因静脉注射毒品导致HCV传播占60%~9 0%。使用非一次性注射器和针头、未经严格消毒的牙科器械、内镜、侵袭性操作和 针刺等也是经皮肤和黏膜传播的重要途径。一些可能导致皮肤破损和血液暴露的传 统医疗方法也与HCV传播有关;共用剃须刀、牙刷、文身和穿耳环孔等也是HCV潜在 的经血传播方式。
2、性传播:与HCV感染者性交及有性乱行为者感染HCV的危险性较高。同时伴 有其他性传播疾病者,特别是感染人类免疫缺陷病毒(HIV)者,感染HCV的危险性 更高。
3、 母婴传播:抗-HCV阳性母亲将HCV传播给新生儿的危险性为2%,若母亲在分 娩时HCV RNA阳性,则传播的危险性可高达4%~7%;合并HIV感染时,传播的危险性 增至20%。HCV病毒高载量可能增加传播的危险性。
部分HCV感染者的传播途径不明。接吻、拥抱、喷嚏、咳嗽、食物、饮水、共 用餐具和水杯、无皮肤破损及其他无血液暴露的接触一般不传播HCV。 三、丙型肝炎的自然史 暴露于HCV后1~3周,在外周血可检测到HCV RNA。但在急性HCV感染者出现临 床症状时,仅50%~70%患者抗-HCV阳性,3个月后约90%患者抗-HCV阳转。
感染HCV后,病毒血症持续6个月仍未清除者为慢性感染,丙型肝炎慢性化率为 50%~85%。感染后20年,儿童和年轻女性肝硬化发生率为2%~4%;中年因输血感染 者为20%~30%;一般人群为10%~15%。40岁以下人群及女性感染HCV后自发清除病 毒率较高;感染HCV时年龄在40岁以上、男性及合并感染HIV并导致免疫功能低下者 可促进疾病的进展。合并乙型肝炎病毒(HBV)感染、嗜酒(50g/d以上)、非酒精 性脂肪肝(NASH)、肝脏高铁载量、合并血吸虫感染、肝毒性药物和环境污染所致 的有毒物质等也可促进疾病进展。
HCV相关的HCC发生率在感染30年后为1%~3%,主要见于肝硬化和进展性肝纤维 化患者,一旦发展成为肝硬化,HCC的年发生率为1%~7%。上述促进丙型肝炎进展 的因素以及糖尿病等均可促进HCC的发生。输血后丙型肝炎患者的HCC发生率相对较 高。发生肝硬化和HCC患者的生活质量均有所下降。
肝硬化和HCC是慢性丙型肝炎患者的主要死因,其中失代偿期肝硬化最为主要 。有报道,一旦发生肝硬化,10年生存率约为80%,如出现失代偿,10年的生存率 仅为25%。干扰素(IFN)α治疗后完全应答者(包括完全应答后复发者)的HCC发生率 较低,但无应答者的HCC发生率较高。
二、HCV传播的预防
(一)丙型肝炎疫苗预防 目前尚无有效疫苗可预防丙型肝炎。
(二)严格筛选献血员 严格执行《中华人民共和国献血法》,推行无偿献血。通过检测血清抗-HCV、 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严格筛选献血员。应发展HCV抗原的检测方法,提高对窗口 期感染者的检出率。
(三)经皮肤和黏膜途径传播的预防 推行安全注射。对牙科器械、内镜等医疗器具应严格消毒。医务人员接触患者 血 液及体液时应戴手套。对静脉吸毒者进行心理咨询和安全教育,劝其戒毒。 不共用剃须刀及牙具等,理发用具、穿刺和文身等用具应严格消毒。
(四)性传播的预防 对有性乱史者应定期检查,加强管理。建议HCV感染者在性交时使用安全套。 对青少年应进行正确的性教育。
(五)母婴传播的预防 对HCV RNA阳性的孕妇,应避免羊膜腔穿刺,尽量缩短分娩时间,保证胎盘的 完整性,减少新生儿暴露于母血的机会。 五、丙型肝炎的临床诊断
三、一般丙型肝炎患者的治疗
1、 急性丙型肝炎:IFNα治疗能显著降低急性丙型肝炎的慢性化率,因此,如 检测到HCV RNA阳性,即应开始抗病毒治疗。目前对急性丙型肝炎治疗尚无统一方 案,建议给予普通IFNα 3MU,隔日1次肌肉或皮下注射,疗程为24周,应同时服用 利巴韦林800~1000mg/d。
2、 慢性丙型肝炎:(1)ALT或AST持续或反复升高,或肝组织学有明显炎症坏死 (G≥2)或中度以上纤维化(S≥2)者,易进展为肝硬化,应给予积极治疗。(2) ALT持续正常者大多数肝脏病变较轻,应根据肝活检病理学结果决定是否治疗。对 已有明显纤维化(S2、S3)者,无论炎症坏死程度如何,均应给予抗病毒治疗;对 轻微炎症坏死且无明显纤维化(S0、S1)者,可暂不治疗,但每隔3~6个月应检测 肝功能。(3)ALT水平并不是预测患者对IFNα应答的重要指标。既往曾报道,用普 通IFNα治疗ALT正常的丙型肝炎患者无明显效果,因而不主张应用IFNα治疗。但 最近有研究发现,用PEG-IFNα-2a与利巴韦林联合治疗ALT正常的丙型肝炎患者,其 病毒学应答率与ALT升高的丙型肝炎患者相似。因此,对于ALT正常或轻度升高的丙 型肝炎患者,只要HCV RNA阳性,也可进行治疗,但尚需积累更多病例作进一步研 究。
3、 丙型肝炎肝硬化:(1)代偿期肝硬化(Child-Pugh A级)患者,尽管对治疗 的耐受性和效果有所降低,但为使病情稳定、延缓或阻止肝功能衰竭和HCC等并发 症的发生,建议在严密观察下给予抗病毒治疗。(2)失代偿期肝硬化患者,多难以 耐受IFNα治疗的不良反应,有条件者应行肝脏移植术。
4、 肝移植后丙型肝炎复发:HCV相关的肝硬化或HCC患者经肝移植后,HCV感染 复发率很高。IFNα治疗对此类患者有一定效果,但有促进对移植肝排斥反应的可 能,可在有经验的专科医生指导和严密观察下进行抗病毒治疗。
四、特殊丙型肝炎患者的治疗
1、 儿童和老年人:有关儿童慢性丙型肝炎的治疗经验尚不充分。初步临床研 究结果显示,IFNα单一治疗的SVR率似高于成人,对药物的耐受性也较好。65岁或 70岁以上的老年患者原则上也应进行抗病毒治疗,但一般对治疗的耐受性较差。因 此,应根据患者的年龄、对药物的耐受性、并发症(如高血压、冠心病等)及患者 的意愿等因素全面衡量,以决定是否给予抗病毒治疗。
2、 酗酒及吸毒者:慢性酒精中毒及吸毒可能促进HCV复制,加剧肝损害,从而 加速发展为肝硬化甚至HCC的进程。由于酗酒及吸毒患者对于抗病毒治疗的依从性 、耐受性和SVR率均较低,因此,治疗丙型肝炎必须同时戒酒及戒毒。
3、 合并HBV或HIV感染者:合并HBV感染会加速慢性丙型肝炎向肝硬化或HCC的 进展。对于HCV RNA阳性/HBV DNA阴性者,先给予抗-HCV治疗;对于两种病毒均呈 活动性复制者,建议首先以IFNα加利巴韦林清除HCV,对于治疗后HBV DNA仍持续 阳性者可再给予抗-HBV治疗。对此类患者的治疗尚需进行深入研究,以确定最佳治 疗方案。 合并HIV感染也可加速慢性丙型肝炎的进展,抗-HCV治疗主要取决于患者的CD4+细 胞计数和肝组织的纤维化分期。免疫功能正常、尚无即刻进行高活性抗逆转录病毒 治疗(HAART)指征者,应首先治疗HCV感染;正在接受HAART治疗、肝纤维化呈S2 或S3的患者,需同时给予抗-HCV治疗;但要特别注意观察利巴韦林与抗-HIV核苷类 似物相互作用的可能性,包括乳酸酸中毒等。对于严重免疫抑制者(CD4+阳性淋巴 细胞<2×108/L),应首先给予抗-HIV治疗,待免疫功能重建后,再考虑抗-HCV治 疗。
4、 慢性肾功能衰竭:对于慢性丙型肝炎伴有肾功能衰竭且未接受透析者,不 应进行抗病毒治疗。已接受透析且组织病理学上尚无肝硬化的患者(特别是准备行 肾移植的患者),可单用IFNα治疗(应注意在透析后给药)。由于肾功能不全的 患者可发生严重溶血,因此,一般不应用利巴韦林联合治疗。
五、慢性丙型肝炎治疗方案
治疗前应进行HCV RNA基因分型 (1型和非1型)和血中HCV RNA定量,以决定抗 病毒治疗的疗程和利巴韦林的剂量。
HCV RNA基因为1型,或(和)HCV RNA定量≥2×106拷贝/ml者,可选用下列方案 之一:
1、PEG-IFNα联合利巴韦林治疗方案
2、普通IFNα联合利巴韦林治疗方案
3、 不能耐受利巴韦林不良反应者的治疗方案
六、对于治疗后复发或无应答患者的治疗 对于初次单用IFNα治疗后复发的患者,采用PEG-IFNα-2a或普通IFNα联合利巴韦 林再次治疗,可获得较高SVR率(47%,60%);对于初次单用IFNα无应答的患者,采 用普通IFNα或PEG-IFNα-2a联合利巴韦林再次治疗,其SVR率较低(分别为12%~ 15%和34%~40%)。对于初次应用普通IFNα和利巴韦林联合疗法无应答或复发的患 者,可试用PEG-IFNα-2a与利巴韦林联合疗法。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