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是临床多发病之一,是指下肢静脉血管内形成血栓后,患肢早期出现疼痛、肿胀、皮肤青紫;急性期随时可能由于血栓脱落形成栓子发生肺栓塞,严重时导致猝死的疾病。在发展中国家每年约有3-6千万人患病,在美国有人统计每年有60万静脉血栓栓塞性疾病发生。尽管通过药物进行抗凝、溶栓治疗,首次发病后半年内仍有7%的血栓复发;1-2年内约20-50%的DVT发生血栓后综合征;5年内PTS的发生率将达到50%-82%;其中有5-10%的病人出现患肢疼痛、肿胀,小腿溃疡、行走困难等严重症状,常耗费大量医疗资源,给家庭和社会造成沉重负担。
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致患肢明显粗重,深静脉血栓形成后综合症,血流滞缓、血液高凝及血管壁损伤是造成静脉血栓形成的三大主要因素。其中某一因素可能起主导作用,其它因素相辅相承,则形成了血栓。凡涉及以上因素的情况如外伤、肿瘤 、手术、长期卧床、妊娠等均可诱发静脉血栓形成。
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可发生于下肢静脉的任何部位,症状也会因血栓发生的部位不同而有轻有重。约2/3的DVT是无症状的,如果静脉血栓脱落,可造成肺栓塞,后果较严重。当发生肺栓塞时,会出现咳嗽、胸痛、呼吸困难,甚至发生紫绀、休克、猝死。
为了进一步确定病变部位、程度及范围,可采取超声波检查。此法为较常用检查方法。通过超声波可直接观察静脉直径及腔内情况,可了解静脉血栓范围及其所在部位。用彩色血流多普勒实时显像法对膝以上深静脉血栓形成有良好的特异性和敏感性(可达95%),少数患者需要进行静脉造影检查。
深静脉血栓形成传统的治疗方法主要有抗凝、溶栓、取拴3大类。
下肢静脉血栓形成最大的危险是血栓脱落导致肺栓塞,部分病人可导致死亡。在血栓急性期预防肺栓塞的方法主要是下腔静脉滤器植入,下肢制动。当患者反复发生肺栓塞事件、静脉内存在漂浮血栓者,或者需要进行深静脉取栓或溶栓治疗时,需要行下腔静脉滤器植入,降低致死性肺动脉栓塞发生机率。
下腔静脉滤器植入
抗凝治疗具有延长凝血时间,防止血栓滋长、繁衍和再发,但不能溶解已形成的血栓。静脉取拴术存在较大争议。静脉取拴术能够改善静脉通畅性,具有良好的近期疗效,但手术治疗有较高的血栓复发率,并且手术时间窗应在发病后48-72小时以内。
取出的静脉血栓
因此,目前得到较一致认同的手术适应症是股青肿等髂股静脉血栓症状严重,有肢体坏死危险的患者。目前,在抗凝基础上的溶栓治疗正在广泛应用。经导管直接溶栓治疗效果优于全身用药,具有更高的溶栓效率。溶栓导管可经健侧股静脉、颈内静脉或足部静脉置入,但以N静脉置管途径更为常用。
置管溶栓治疗静脉血栓
利用经N静脉置管溶栓、球囊扩张成形、髂静脉支架植入术等静脉腔内技术治疗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新思路,新方法,能显著提高血栓溶解率,降低近、中期静脉血栓后综合症的发生率。
具体治疗方法是病人卧床休息,抬高患肢15-30º,每日皮下注射低分子肝素,经过静脉置管泵入尿激酶,并根据凝血系列指标调整尿激酶用量。经N静脉置管行静脉造影,根据造影结果和病人自身实际情况选择终止静脉腔内治疗,或进一步静脉腔内治疗,如静脉内球囊扩张或髂静脉支架植入。出院前开始口服华法林,调整PT-INR在2.0左右。出院后均要求病人抗凝, 长期穿着医用弹力袜。
下肢静脉血栓形成有给患者造成如此大的威胁,导致患者出现患肢疼痛、肿胀,小腿溃疡等严重症状,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给家庭和社会造成沉重负担。 那么,我们平时如何预防深静脉血栓形成的发生呢?注意以下几点可以降低静脉血栓形成的危险:
1、避免长时间静止不动,应该每隔一定时间起来走动,活动下肢,适量饮水,避免血液粘稠,促进静脉血液回流;
2、对于术后、产后等长期卧床者,应鼓励患者在床上进行下肢的主动活动、并作深呼吸和咳嗽动作;能起床者尽可能早期下床活动,促使小腿肌肉活动,增加下肢静脉回流;
3、应该积极治疗静脉曲张;
4、对有深静脉血栓形成倾向而又须手术者,可在术前采用小剂量肝素,口服华法林预防,血栓高危病人术后6小时可以开始低分子肝素抗凝治疗;
5、已有小腿静脉血栓的患者,形成时也应尽早处理,以防血栓向股静脉延伸或发生血栓脱落;
6、血栓高危病人,应穿着抗血栓袜降低血栓形成的发生率,深静脉血栓治疗后病人应长期穿着医用弹力袜预防深静脉血栓后遗症。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