偏头痛是神经内科的常见病证,以易复发、发作期痛苦大为其特点,目前的诸多干预措施尚不能收到良好的治疗效果,是神经病学的难点之一。
据我国对383.7597万人的偏头痛流行病学调查发现,北方以夏季的发病率最高,南方以春季最高,此时期的气候特点是湿度大,温度高,显示出湿热并存的气候特点与偏头痛的发作有密切关系。在另一调查材料分析中则指出,在偏头痛的6种预期诱因中气候居首位,春夏季比秋冬季多发温度的变化,尤其是温度升高时易诱发偏头痛发作。
另外,偏头痛常发生在一天中温度最高的白天,提示温度改变对头痛的影响较湿度更为显著。由鉴于此,笔者提出清热燥湿法治疗偏头痛的观点。以加味二陈汤化裁治疗,通过临床对照观察,疗效满意。结果显示,治疗组总有效率96%,对照组总有效率86%,两组比较差异有非常显著意义(p<0.01)。
加味二陈汤源出有四,各家所载药物组成不一,分别见于《丹溪心法》,《医宗金鉴》,《医醇剩义》,《医方考》本观察所用源于《医方考》药有清半夏、陈皮、茯苓、、胆星、甘草等。
对偏头痛的病因病机、辨证治疗,目前各家认识不一,各有所长。多数学者认为,络窍痹阻、筋脉拘急是偏头痛的基本病理改变。因此,在偏头痛治疗中应用虫类药物以化瘀通络、缓急止痛最为广泛,每每见诸报刊,论述颇多。
笔者对此提出了不同观点
一则偏头痛属发作性疾病,用祖国医学理论无法解释这种忽发忽止的导致偏头痛的络窍病变,更与“久病入络”的理论真谛矛盾。
二则现代医学认为,偏头痛是由各种致病因素引起的颅内血管收缩,颅外血管扩张所致,而虫类药物多有扩张血管的作用。因此,对该类药物的强调应用与中药的现代药理认识相背。
三则偏头痛以复发性、发作期剧烈胀痛或跳痛为主要特点,用湿热上扰、气机紊乱解释这种乍作乍止、痛苦不堪的巅高病变似更符合祖国医学的基本病理知识。
四则根据笔者临床系统对比观察,虫类药物对偏头痛的治疗并未显示出良好的效果,有待进一步验证。
本研究显示
清热燥湿法对偏头痛各证候的疗效无明显差异(P >0.05)。从百分率看,对火热证、血瘀证有较好的疗效,但二证病例少,尚不能说明问题,有待进一步观察。
换个角度看,或许本法对偏头痛有着独特的治疗效果,治病以统证,属方病相宜。只要确诊该病,无论何证候,皆可收到满意的临床疗效。
我曾治一24岁女性患者,应用本方药后9剂而愈。家系中其母、姐均患偏头痛,未经诊察辨证,亦服该方药10余剂痊愈。
本观察中,虽对各证候做了分别统计,但治疗时未曾有异,统以加味二陈汤,皆收到良好的治疗效果。对于清热燥湿治疗偏头痛的具体方法,大家可以直接来医院,或者直接通过电话咨询和我先沟通,针对您的具体情况给予相应的建议。
由是提示,治疗偏头痛应重病轻证,治病以统证。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