痛风性关节炎是风湿科常见的一个疾病,本病急性发作时多出现关节剧烈红肿热痛,患者不敢活动,疼痛夜间加剧,常因疼痛难忍而就医。临床中,询问此类急性发病患者,大多与饮食相关,常在进食海鲜、动物内脏或者饮酒后发生,或者是劳累、剧烈运动、感受寒凉后发作。
这些诱发因素从中医理论来讲,属于外感和内伤的因素。为何外感和内伤因素能导致如此剧烈疼痛呢,笔者认为一个重要的机制就是有毒的参与。那么什么是毒?毒邪致病又有何特点呢?
1、毒的本质
“毒”字在风湿病中应用非常广泛,但到底什么才是毒呢?毒有“伤害、危害”、“暴烈、猛烈”之意。《辞源》“毒”字本义有三:
⑴恶也,害也;
⑵痛也,苦也;
⑶物之能害人者皆曰毒。
可见,凡是对机体有严重损害,使人感到痛苦的致病因子可认为就是“毒”的作用。活动性风湿病的发生既有外来之毒邪,又有内生之毒邪。外来之毒邪责之于风寒湿热之邪郁而为毒,内生之毒责之于脏腑功能失调所致的病理产物,如痰毒、湿毒、瘀毒等。因此,可以理解成毒乃邪气郁而不化久蕴而成。尤在泾言“毒者,邪蕴蓄不解之谓。”热毒乃热郁不化,蕴于血中,久蕴而成;湿毒乃湿邪蕴久内酿而成。《重订严氏济生方》曰:“夫白虎历节病者,世有体虚之人,将理失宜,受风寒湿毒之气,使筋脉凝滞,血气不流,蕴于骨节之间,或在四肢,肉色不变。
其病昼静夜剧,其痛彻骨如虎之啮,名曰白虎之病也。”结合现代医学的研究成果,风湿病的外来之毒,至少包括外来抗原如细菌、病毒、支原体、衣原体等病原微生物;内生之毒可包括体内超量的各种自身抗体、抗原抗体复合物、血尿酸等物质。这些体内超量的物质导致人体的组织损伤,因此符合中医“毒”的概念。
2、毒的来源
毒的来源分内外两方面。外因是风寒湿热之邪郁而成毒。内因主要责之于脏腑功能失调,在本病中内因产生之毒即内毒有着更加重要的作用。详细而言,内毒主要来源于以下三个方面。
⑴饮食不节,脾胃失调,浊毒内生
平素过食膏粱厚味,醇酒肥甘,辛辣腥腻之品,碍胃滞脾,饮食不归正化,而酿生湿浊。故《素问・痹论》言“饮食自倍,肠胃乃伤。”脾胃受损,清阳不升,浊阴不降,水谷精微不能布散,阻滞中焦,酿生湿浊。为内毒生成提供基础,成为生毒之源。湿浊停留中焦,影响气机升降,久蕴不消,化生湿热浊毒。湿热浊毒随气流行于周身,浸淫百脉,每于关节筋络之中纠结不行,损耗气血,经脉阻滞而出现红肿疼痛。即《素问・痹论》所言:“此亦饮食居处,为其病本也。”浊毒伏于血脉,日久随机体之阴阳偏盛而化,或从阳化热,或从阴化寒,但痛风中以湿热浊毒多见。
⑵肾失开合,湿浊停积,酿生浊毒
机体超量、异常的代谢产物,若对机体产生急剧、严重的损害,可谓之毒。正常情况下,通过脏腑的协调,如脾之升清、胃之降浊及肾主二便作用,机体代谢产物可及时排出体外,不致蓄积为害。若素体阴阳失衡,外邪侵袭,或七情内伤,脏腑功能失调,不能及时将代谢产物排出体外,则蕴结成毒,留而为害。其中肾失开合尤为重要。肾司开阖,开则多余的水液和代谢产物可化为尿液排出;阖则机体所需津液得以存留体内。如《素问・逆调论》曰:“肾者水脏,主津液”。《灵枢・营卫生会》曰:“下焦如渎”。若肾气本弱,或浊毒内蕴,耗伤气血,肾之气化不利,开合无权,则浊毒留而不去,深伏血脉。同时因脾失健运,水湿不化,痰湿内生,与浊毒相合,狼狈相依,为害日甚。
⑶三焦不利,清浊相混,水道壅闭
三焦主持诸气,总司全身之气机和气化,同时又为水液运行之道路。如《素问・灵兰秘典论》说:“三焦者,决渎之官,水道出焉。”中焦功能尤为重要,若中焦泌别清浊无权,则水谷精微与秽浊不分,同注于血脉,为酿生浊毒之源。同时下焦水道不通,则多余水液与代谢产物不能及时排出。日久脾、肾、三焦俱衰,可形成水肿、癃闭、关格等危重之证。
3、急性发作期病因病机
⑴脏腑积热,内伏毒邪
患者素日过食醇酒厚味,膏粱辛辣,热毒、湿热毒邪内伏于脏腑,或由肾失开合、三焦不利等原因致浊毒不能排出体外,毒邪内伏,此为痛风发作的根本原因。如《万病回春》所言:“一切痛风肢节痛者,痛属火,肿属湿,所以膏粱之人,多食煎炒,汗出当风、以水为事、久伤取冷、居住潮湿等),从阳化热,从而形成热毒攻于手足骨节,留滞筋脉,痹阻经络的热痹。
⑵浊毒内伏,外因触动,毒攻骨节
毒伏血中,若无触动,仅暗耗气血,为害不彰。若遇外因触动,如局部关节损伤、穿紧鞋、走路多、饱餐饮酒、劳累、外伤、感染、药物、感受风寒湿邪等,则浊毒阻滞脉络,气血不畅。营气欲推动血行,反而加重阻滞,所以疼痛突发而严重。外感六淫可诱发本病,但非唯一诱因,且本病既作,则有自身的演变规律,而不遵六经或卫气营血传变。如李{《医学入门》所言:“……风寒虽因涉冷坐湿,当风取凉,然必血热而凝涩污浊。”医家多泥于风寒湿三气杂至之说,沿用祛风除湿散寒药物,只治其标实疼痛,无根治内毒之本,可谓认识之不足。
⑶热毒煎熬,酿生痰瘀
热痹不已,热毒必伤阴耗气,气虚者不足以推血运行,则血因之而瘀。阴虚者,津液亏耗,不能载血运行,亦可致瘀。更有热毒蒸灼气血津液,血受熏灼则易凝结瘀塞。瘀阻于脉,又可郁而化热,加重热毒。如《灵枢・痈疽》言:“营卫稽留于经脉之中,则血泣而不得行,不行则卫气从之而不通,壅遏不得行,故热。”湿邪为热熏灼,凝滞为痰,痰湿循行经络,无处不到。痰瘀互结,深入骨骱经隧之中,因而痼疾根深,病情缠绵难愈。痰瘀阻滞部位不同而有不同表现。血脉瘀阻,肌肤失养,则皮肤紫黯。痰瘀结于骨节筋脉则见关节周围结节、关节肿大畸形、屈伸不利等。痰瘀结于肾,形成石淋、癃闭等证。
4、间歇期的病因病机探讨
⑴伏邪内蕴,待机而发
痛风的主要矛盾在于复发,复发的主要根源是血尿酸增高,患者体内血尿酸持续增高,遇诱因则可导致急性发作。增高的血尿酸属中医“血毒”、“浊毒”之辨证范围。故间歇期主要表现为血毒、浊毒内蕴,符合中医学伏邪内蕴观点。古人早已对伏邪致痹有所论述。清代刘吉人《伏邪新书》所言:“感六淫而即发病者,轻者谓之伤,重者谓之中。
感六淫而不即病,过后方发者,总谓之曰伏邪。已发者而治不得法,病情隐伏,亦谓之曰伏邪。有初感治不得法,正气内伤,邪气内陷,暂时假愈,后仍作者,亦谓之曰伏邪。有已治愈,而未能除尽病根,遗邪内伏,后又复发,亦谓之曰伏邪。”痛风患者虽不是“感六淫而即发病者”,但应归入“已治愈,而未能除尽病根,遗邪内伏,后又复发”之类,故痛风之“血毒”、“浊毒”也应属伏邪之范畴。
⑵毒邪久留,正气亏虚
疾病日久迁延不愈,毒邪耗伤机体正气则各种虚证皆可表现出来。气虚者,精气不足也。变证百出,表现为肢体沉重,乏力,汗出短气动则加剧,腰膝酸软,舌质淡,脉沉细等。肾气虚固摄不能,精微下注;肾阳虚衰,气虚不能化水,水湿泛滥肢体、胸腹而见水肿。气虚不能生血,血虚无以生气。气虚者,阳亦渐衰,血虚者阴亦不足。阴损日久,累及于阳;阳损日久,累及于阴,最终气血阴阳俱衰。正气亏虚,浊毒更易潴积,且易受外邪,加重损害。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