喉源性咳嗽,系因咽喉疾病所造成的咳嗽,难以内科中的咳嗽病辨证论治而获效,其主要症状,是以咽痒如蚁行及异物痰阻咽喉之不适感而干咳为主。
其特点是喉痒则咳,或咳必喉痒,不痒不咳,干咳无痰或少痰,尤以夜间为甚,咳声响亮,甚至呛咳连续不断以致面红目赤,夜不能寐,甚者腹痛,小便自遗,而无胸闷气急。咳时很不爽快,而且连续阵发性地咳嗽,除非饮水,否则咳无休止,病程漫长,有数月之久,甚则数年,咳时患者也感咳的起点在声门之上,每日常发作数次,严重者可在1小时内咳多次。
患者血常规,X线检查正常,听诊双肺呼吸音清晰或粗糙,咽部可见粘膜充血红肿或咽后壁有淋巴滤泡增生、咽侧索肥厚、双扁桃体肿大或干瘪,有瘢痕粘连。部分病例有近期上呼吸道感染或感冒史,经治疗后其他症状消失,唯遗咳嗽不愈或较前加重。山东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耳鼻喉科王玉明
笔者自2006年11月至2008年11运用开雍刺血法治疗喉源性咳嗽43例,并以口服急支糖浆作对照(43例),疗效满意.现报告如下:
1、一般资料
所有病例均来自山东中医药大学附院门诊和病房,按就诊先后次序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其中治疗组43例中.男性19例.女性24例;年龄最小16岁.最大60岁.平均年龄34岁;病程最短者10天.最长者4年.平均2个月。对照组43例中.男性23例.女性20例;年龄最小14岁.最大62岁.平均年龄36岁;病程最短者13天.最长者3年.平均2.5个月,经统计学处理,两组患者在性别、年龄、病程方面无统计学差异(P>0.05),具有可比性。
2、诊断标准:
参照国家中医药管理局1994年6月28日颁布的《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卫生部药政局1988年颁布的《新药(中药)治疗急慢性咽炎、急慢性扁桃体炎临床研究指导原则》及何绍奇《现代中医内科学》[3]制定:
①多因反复感冒遗留此病症,不良的理化性刺激诱发或加重病情;②患者咽喉奇痒,阵发性干咳,因痒而咳,不痒不咳,伴有咽干,少痰、咽痛、咽部粘滞感、咽部异物感、灼热感、声音嘶哑等症;③咽喉部体征:咽后壁慢性充血,悬雍垂肥大,咽侧索肥厚肿胀,咽后壁淋巴滤泡增生,扁桃体呈Ⅰ度以上肿大,瘢痕粘连,表面及隐窝口或有分泌物等;④血常规正常,胸X片或胸X透视排除肺部病变。
3、治疗方法
治疗组:均施以开雍刺血法。病人取坐位,张口,用压舌板压住舌体,暴露腭扁桃体及咽后壁淋巴滤泡及咽侧索,必要时用1%的卡因喷雾咽后壁及扁桃体表面,持扁桃体手术刀,在扁桃体上做雀啄样动作,每刀深度2~3毫米,每侧4~5下,有淋巴滤泡增生者,逐一挑刺,将滤泡刺破,咽侧索肥厚肿胀者,在咽侧索表面行簇状点刺,伴少量出血,以吐2~3口血为适度。3~5天1次,4次为1 疗程,一般不超过5次。记录并填写操作量度表。
对照组:口服急支糖浆:每次10ml,一日三次,连续服用7天为一个疗程,观察1~2个疗程。(急支糖浆由四川太极集团涪陵制药厂生产,规格,每瓶200m1,批号005296,由麻黄、前胡、鱼腥草、金荞麦、四季青、紫苑、枳壳、甘草、麦冬等组成,功能:清热润肺,化痰止咳。主治:上呼吸道感染、感冒后咳嗽等。查阅国内相关资料,该药功用主治符合临床研究要求,公认有效、安全、可比对照原则。)
4、指标及疗效观察
①.症状体征量化标准:
主症与体征:
刺激性干咳
正常 0分 无
轻度 2分 干咳间断,不影响正常生活和工作
中度 4分 白天阵咳较频,睡眠及生活稍受影响
重度 6分 日夜阵咳,影响休息和睡眠,甚则见腹痛、小便自遗
咽痒 正常 0分 无
轻度 2分 偶有,不明显
中度 4分 间断有,较明显
重度 6分 持续性,很明显
咽异物感 正常 0分 无
轻度 2分 偶有,不明显
中度 4分 间断有,较明显
重度 6分 持续性,很明显
扁桃体 正常 0分 无充血、无瘢痕粘连及分泌物
轻度 2分 轻度充血、无瘢痕粘连及分泌物
中度 4分 中度充血、可见瘢痕粘连或分泌物
重度 6分 呈暗红色充血、瘢痕粘连及分泌物
咽后壁淋巴滤泡
正常 0分 咽后壁无淋巴滤泡增生、无充血
轻度 2分 咽后壁淋巴滤泡轻度增生、轻度充血
中度 4分 咽后壁淋巴滤泡中轻度增生、中度充血
重度 6分 咽后壁淋巴滤泡重度增生,状如帘珠、重度充血呈暗红色
次症与体征:
咽干 正常 0分 无
轻度 1分 偶有,不明显
中度 2分 间断有,较明显
重度 3分 持续性,很明显
咽中毛涩 正常 0分 无
轻度 1分 偶有,不明显
中度 2分 间断有,较明显
重度 3分 持续性,很明显
咽侧索 正常 0分 无充血肥厚肿胀
轻度 1分 轻度充血肥厚肿胀
中度 2分 充血肥厚肿胀较明显
重度 3分 充血肥厚肿胀很明显
②.疗效评定标准:
每个病例其单项症状疗效及综合疗效均按治疗前后症状体征积分值变化的百分率进行判断(尼莫地平法)。即(治疗前总积分值一治疗后总积分值)/治疗前总积分值x 100。每个病人肺功能实测值/预计值%为统计指标,以A/P%表示。
临床治愈:咳嗽等症状、体征基本消失,症状减分率>90%;
显效:咳嗽等症状明显改善,症状减分率<90%~60%;
有效:咳嗽等症状有所改善,症状减分率<60%~30%;
无效:症状无改变,症状减分率<30%。
4结果
治疗组临床治愈17例,显效13例,有效9例,无效4例,总有效率90.7%;对照组临床治愈11例,显效8例,有效9例,无效15例,总有效率65.1%。经统计学处理,x2=8.845,P=0.031<0.05,治疗组疗效明显优于对照组。见图表1。
表1 两组患者临床疗效比较 例(%)
n 痊愈(%) 显效(%) 有效(%) 无效(%) 总有效率(%)
治疗组 43 17(39.5) 13(30.2) 9(20.9) 4(9.3) 90.7
对照组 43 11(25.6) 8(18.6) 9(20.9) 15(34.9) 65.1
注:x2=8.845,P=0.031<0.05
5、讨论
喉源性咳嗽是耳鼻喉科常见病、多发病。其咳嗽病因由咽部疾患所造成,特点为咽痒即咳,不痒不咳。属中医“咽痒”“喉痹”“乳蛾”“咳嗽”等范畴,是急、慢性咽喉炎、急慢性扁桃体炎及其他呼吸道疾病的临床表现之一。自从全国著名老中医干祖望教授1985年提出喉源性咳嗽病名至今20年来,该病无论在基础理论研究方面,还是在临床治疗经验方面,均取得了可喜的成绩,但本病往往缠绵难愈。临床上中西药物治疗均难以彻底根治。喉源性咳嗽的治疗正成为新世纪又一需要解决的问题。
现代医学认为:喉源性咳嗽的发病与病毒感染及环境污染密切有关,多因大气污染,空气干燥,吸烟无度,长期食用辛辣食物或反复外感致咽部慢性充血,粘膜干燥,咽后壁淋巴滤泡增生,造成局部敏感度增强,使咽喉部或气管粘膜因刺激而引起咳嗽。现代医学常采用抗感染、化痰、强力镇咳药、超声雾化及手术治疗,虽有效,但疗程偏长,且久服副作用大,其发病率高,难以治愈,严重影响着患者的生活质量。
从生理、解剖学角度对喉源性咳嗽发病机理解释为:在咽喉部,不仅存在着咳嗽感受器,也存在着参与咳嗽反射的传入神经-一迷走神经[4];咽部的感觉神经来自山舌咽神经、迷走神经咽支及交感神经构成的咽神经丛;喉部的感觉神经来自迷走神经的分支一一喉上神经和喉返神经。我们认为咽喉部炎症可能是喉源性咳嗽发病的病理基础,咽喉部炎症刺激了咽喉部某种感受器,兴奋了迷走神经,将神经冲动传入延髓,触发了一系列的协调反射效应.引起了咳嗽。
咳嗽一般认为是肺系疾病的主要症候之一。但《内经》云:“五脏六腑皆令人咳,非独肺也”。干老认为:喉源性咳嗽主要是由于咽喉疾病引起的,临床发现大部分患者都有慢性咽喉炎病史和上呼吸道感染史。根据中医观点,喉源性咳嗽的病因有内、外之分。外因多缘于伤风感冒。张景岳曾倡“六气皆令人咳,风寒为主”之说。感冒一病.乃风寒之邪乘虚侵袭肺卫皮毛。如果此时未能及时疏泄发表,而为求一时之安,过度服用甜味的止咳糖浆,则浮邪不能外泄,困于肺经,独郁于喉而致。内因多由于慢性咽喉炎久治不愈,反复发作而诱发。
《杂病广要》曰:“久病难痊,先究其起病之源”。根据喉源性咳嗽的主症“痒而作咳”的特点,干老常常不忘从“痒症”着眼,深入探讨其原因。他说:“痒证之作,可源于津枯,更有发自郁火。”郁者,为该升不能升,该降不能降,当化不能化也,五脏有病则气机失常,郁结内生,郁久生热,或嗜食辛、辣、煎、炒、烟、酒之人,便发为五志之火。火上炎则起燥,火下煮则津枯。所以咽喉干燥思饮,饮水则止。火邪炼液,凝胶为痰则痰粘难咯,咯出为爽。由于感受外邪、饮食不节、情志郁结、空气污染等原因导致火热内郁,灼津炼液成痰,痰热互结,滞于咽喉,阻塞气道,妨碍气机升降而发为木病。
如“若喉痒而咳,是火热之气上冲也,火欲发而烟先起,咽气冲喉,故痒而咳”(《医学真传》)和“干咳嗽系火郁之证,痰郁其中”(《丹溪心法・咳嗽十六》)都很好地说明了痰火郁结致咳的机制。同时,“久病入络”,痰热结喉日久,妨碍气血运行,血行迟滞而瘀,故而患者多见有瘀血之征,表现为咽后壁血管扩张瘀血。对于痰热郁久致瘀,在《喉舌备要》中也有明确的论述:“有发痰火积久烧咽喉,而镜上生红丝并无白膜者”。所以,喉源性咳嗽其核心病机是火、燥、痰、瘀而致的内风作祟,即中医认为“无风不作痒”之说。
开雍刺血法是由啄治法演变而来,均属于中医的特色外治疗法,是祖国医学的优势疗法,由我们课题组原创,是以扁桃体手术镰状刀在扁桃体、咽后壁淋巴滤泡、咽侧索上作雀啄样或向上挑刺的动作。或点刺或挑刺或切开引流,本疗法的治病机理可能有以下几个方面:其一,本疗法符合中医学的“放血疗法”。放血疗法具有开雍散郁、泻热祛痰、疏通经络、祛瘀消肿等多种功能。
咽喉居上,为诸经循行之要冲,地处狭窄,易雍易滞易聚,而火热炎上,其势急迫,遇关隘狭窄之地,则雍滞结聚其处而致病,故在诸病因中,火热是导致咽喉疾病的最常见病因之一,因此,临床有“咽喉诸病皆属于火”之论。如《儒门事亲・卷三,喉舌缓急硬药不同解》曰:“咽与喉,会厌与舌,此四者,同在一门,而其用异及其为病也,一言可了”。
《东医宝鉴.外形篇・卷三.咽喉》则更明确地指出:“咽喉之病皆属于火”。 火动痰生则气郁而火变痰于咽嗌,单蛾,双蛾,梅核诸证蜂起。通过开雍刺血法刺血泻热、疏通脉络,破瘀豁痰从而津存火去、风熄痒止达到治疗喉源性咳嗽、根治病灶的目的。其二,本疗法具有切开引流的作用。慢性扁桃体炎是一种以隐窝内炎性改变为主的疾病,由于细菌、病毒等感染因素造成隐窝上皮的增生或脱离,同时炎性渗出物积聚于隐窝内,瘫痕形成等共同导致隐窝引流不畅。
慢性咽炎出现咽喉壁淋巴滤泡增生、咽侧索肥厚肿胀,致咽喉部淋巴组织环回流循环障碍,影响人体淋巴系统的功能致使炎症无法消除,咽喉部炎症刺激了咽喉部某种感受器,兴奋了迷走神经,将神经冲动传入延髓,触发了一系列的协调反射效应,引起了喉源性咳嗽的反复发作。开雍刺血法能开放隐窝口,消灭隐窝内病菌,使分泌物排出,就能减少或消除炎症病灶。通过多次的“点刺挑刺切开”引流,使分泌物排出通畅,淋巴回流通畅,利于炎症病灶祛除,从根本上彻底解决了喉源性咳嗽发病夙因,从而彻底消除或减轻喉源性咳嗽的发作。
通过初步的临床研究.印证了开雍刺血法治疗喉源性咳嗽的良好的临床疗效,但应该继续扩大样本量并进一步从现代医学病理、生理、气道阻力、气道反应性等方面进行深入研究。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