腹外疝:体内某个脏器或组织离开其正常解剖部位,通过先天的或后天形成的薄弱点、缺损或孔隙进入另一部位,即称为疝,疝最多发生于腹部,腹部疝又以腹外疝为多见,腹外疝是由腹腔内的脏器或组织连同腹膜壁层、经腹壁薄弱点或孔隙,向体表突出所形成。
腹内疝是由脏器或组织进入腹腔内的间隙囊内而形成,如网膜孔疝。真性腹外疝的疝内容物必须位于有腹膜壁层所组成的疝囊内,借此可与内脏脱出相鉴别。
一、临床类型
1、可复性疝:疝内容物很容易回纳到腹腔内;
2、难复性疝:疝内容物不能完全回纳入腹腔,但并不引起严重的症状,多数是因大网膜与疝囊发生粘连所致;
3、滑动性疝:腹膜后位脏器随后腹膜被牵拉下降,滑出疝环,并构成疝囊的一部分,常不能还纳,也属难复性疝的一种;
4、嵌顿性疝:当疝环狭小,而腹内压突然增高时,疝内容物强行扩张囊颈而进入疝囊,而被囊颈卡住,使内容物不能回纳到腹腔,产生腹痛、呕吐等一系列症状;
5、绞窄性疝:被嵌顿的疝内容物的血液供应发生障碍,甚至完全被阻断,导致疝内容物发生坏死,引起腹膜炎。按发生的部位常见的腹外疝有腹股沟疝、股疝、脐疝、切口疝。
二、临床表现
腹股沟疝:是指发生在腹股沟区的腹外疝,可分为腹股沟斜疝和腹股沟直疝两种:
腹股沟斜疝:多见于婴幼儿和中年男子,右侧多见。起初症状不明显,仅在站立、行走或剧烈咳嗽等腹内压力增高时出现腹股沟区肿胀和轻微疼痛,以后在腹股沟区或阴囊内可有复性包块,平卧或用手推后肿块消失。可发生嵌顿、绞窄。腹股沟区可见肿块,坠入阴囊则多呈梨形,上端小、下端宽大,质软,咳嗽时触及包块,有冲击感。平卧或向外上方推挤时,包块可还纳、回纳后按住内环口,令患者咳嗽,以增加腹压,包块不出现。
腹股沟直疝:多见于老年体弱者,特别是伴有前列腺肥大排尿困难、慢性支气管炎和习惯性便
腹外疝:体内某个脏器或组织离开其正常解剖部位,通过先天的或后天形成的薄弱点、缺损或孔隙进入另一部位,即称为疝,疝最多发生于腹部,腹部疝又以腹外疝为多见,腹外疝是由腹腔内的脏器或组织连同腹膜壁层、经腹壁薄弱点或孔隙,向体表突出所形成。腹内疝是由脏器或组织进入腹腔内的间隙囊内而形成,如网膜孔疝。真性腹外疝的疝内容物必须位于有腹膜壁层所组成的疝囊内,借此可与内脏脱出相鉴别。
脐疝:脐疝多见于小儿和肥胖的经产妇女。小儿脐疝在啼闹,便秘时脐部出现半球形包块,无其它不适。成人脐疝可发生腹痛、恶心、呕吐等消化道症状。小儿脐疝一般不超过2厘米,多在脐部上方可触及腹壁的缺损,成人脐疝不易还纳,可触及疝环或脐部的腹壁缺损。当发生嵌顿时疝块变硬,出现腹痛和肠梗阻的表现。
切口疝:有手术史。站立、行走、咳嗽、腹部用力时,腹壁切口处有肿块突出,可伴有消化不良,腹胀、腹部隐痛等不适。检查时腹部切口可见手术瘢痕处隆起,可能及质软的肿块,站立明显,平卧后消失,并可触及加周围的腹肌裂开、腹壁缺损,及疝内容物。
三、病理病因
腹壁强度降低和腹内压力增高是腹外疝发病的两个主要
1、腹壁强度降低:引起腹壁强度降低的潜在因素很多,最常见的因素有:①某些组织穿过腹壁的部位,如精索或子宫圆韧带穿过腹股沟管、股动静脉穿过股管、脐血管穿脐环等处;②腹白线因发育不全也可成为腹壁的薄弱点;③手术切口愈合不良、外伤、感染、腹壁神经损伤、老年、久病、肥胖所致肌萎缩等也常是腹壁强度降低的原因。生物学研究发现,腹股沟疝病人体内腱膜中胶原代谢紊乱,其主要氨基酸之一羟脯氨酸含量减少,腹直肌前鞘中的成纤维细胞增生异常,超微结构中含有不规则的微纤维,因而影响腹壁的强度,另外发现,直疝病人吸烟者血浆中促弹性组织离解活性显著高于正常人。
2、腹内压力增高:慢性咳嗽、慢性便秘、排尿困难(如包茎,膀胱结石)、腹水、妊娠、举重、婴儿经常啼哭等是引起腹内压力增高的常见原因。正常人虽时有腹内压增高情况,,但如腹壁强度正常,则不致发生疝。
四、西医治疗
①非手术治疗:对1岁以内的腹股沟疝可暂不手术,可用棉线束带压迫内环处,防止疝块突出,部分可在生长发育中,腹肌逐渐强壮而可自愈。小儿脐疝可用胶布固定法,即将脐疝还纳后,用小块柔软绒布垫住脐部,用5厘米的胶布从一侧腋中线横行紧贴脐部,每l-2周更换一次,半年内可愈,但由于胶布有过敏的可能,也可用5分钱大小的金属片,钻眼穿绳,并用软绒布包裹后,按压在脐部,并将绳子绕腰后打结。对老年体弱不宜手术者可用疝带压迫于内环,日间缠带,休息时解除。对早期嵌顿性疝,应在医院试行手法复位。复位成功后应观察24小时,注意腹病是否好转。
②手术治疗:对各类腹外疝原则上均应行手术治疗,治疗方法很多,但总的原则是疝囊颈高位结扎、疝修补和疝成形术。
五、中医治疗
内服可用小茴香15克,煎汤内服;或黄芪片5片,一日2-3次。外治可用生香附子60克,研粗末,食盐60克用酒醋炒热,用布包频熨患处。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