退行性腰椎管狭窄症是引起中、老年腰腿痛的常见疾病。
是老年人常见的脊柱疾病,多合并有不同程度腰椎节段不稳,在不稳定的晚期,可出现各种脊柱畸形、神经根以及马尾受压症状,行保守、药物治疗远期疗效欠佳,是脊柱外科医生常见问题。
一、发病机制
随着年龄的增长以及一些致病因素的影响,椎间盘及关节软骨发生退变,椎间隙变窄,随之出现韧带和关节囊松弛等一系列病理变化,脊柱本身开始出现不稳定,相关肌肉为维持稳定而增加负荷,腹背肌肌力逐渐下降、无力或出现损伤,脊柱的稳定性进一步变化,形成恶性循环。国外有些学者提出,退变性腰椎不稳症的发病与椎间盘的营养供应减少和椎间盘细胞的生物学特性有关,而椎间盘损伤、负荷改变等不稳定因素都可能引起椎间盘营养下降,进而诱发和加速椎间盘退变,退变引起关节滑膜炎,滑膜炎进一步发展使软骨变薄、关节囊松弛,增加了脊柱的活动,椎间盘的高度和内容物的减少,韧带和关节囊的松弛,关节软骨的退变,由此而引起的椎间活动增加和活动异常是临床上引起腰椎失稳的主要原因。由于活动度加大,骨赘增生加快,导致椎管狭窄。上关节突骨赘导致侧隐窝狭窄,下关节突骨赘导致中央椎管狭窄。引起下肢间隙性陂行等症状。山东省千佛山医院骨科路青林
二、临床表现
腰椎不稳主要引起慢性腰痛、腰部无力感, 刺激或压迫神经出现下肢神经症状, 一般以腰部活动、站立行走症状加重, 卧床休息可缓解甚至消失, 并具有潜在的脊柱进行畸形变和神经损害的危险。可表现为单侧或双侧腰腿痛,突然发作,疼痛较严重,经休息后可缓解; 平板腰,咳嗽时无明显疼痛; 神经定位体征不明显; 直腿抬高试验阴性; 有腰部棘上韧带或棘突间韧带的触痛,腰部活动突然受限,不能活动。由于腰椎失稳的临床症状与运动节段活动及移动有关,所以如果用支具进行适当制动后,疼痛减轻或消失,则强烈提示腰椎失稳。Kasai 等提出了新的诊断方法: 俯卧位被动牵拉腰部时患者出现腰部剧烈疼痛,明显的腰部沉重感或者腰部有将要被拉断的感觉,停止牵拉后,症状消失为阳性,敏感性和特异性分别为84. 2%和90. 4%。有专家认为腰椎不稳可表现为: 患者在屈伸时突发腰部“受阻感”; 站久有“折断感”; 站立时可见“台阶”状棘突; 休息、外固定或配用支具后,疼痛减轻或消失,则提示为腰椎不稳症。由腰椎不稳继发的病变如关节突关节增生肥大, 椎体边沿增生, 黄韧带肥厚、韧带成骨化等为脊柱运动节段提供了重新稳定的趋势, 但同时也可能导致椎管狭窄神经受压, 出现间歇跛行、腰痛、臀部及下肢放射痛或感觉异常等临床症状。在很多病例, 继发椎管狭窄症后腰椎并没有获得新的稳定, 而是二者同时存在。
三、治疗
保守治疗:通过保守治疗大多数退变性腰椎失稳患者都能取得良好效果,绝对的卧床或加强腰、背、腹肌功能锻炼,都可达到预防和治疗腰背痛的目的。一般认为,非手术治疗( 如腰围制动、腰背肌及腹肌训练、减轻体重、避免腰部旋转活动等等) 是退变性腰椎失稳的首选治疗。在保守治疗中,腰背、腹肌练习,可以达到预防和治疗腰背痛的目的。相反,
完全卧床休息,也是治疗腰椎失稳的有效手段,因为卧床休息有利于无菌性炎症的消退,避免神经根及软组织结构进一步损伤和受到刺激。
手术治疗:临床上大部分腰椎不稳症经非手术治疗症状可明显缓解,但仍有约20%的患者经非手术治疗无效,需要手术治疗。手术治疗的方法很多,关键都是减压和融合固定。近年来, 针对退行性腰椎管狭窄症的手术减压治疗,我们开展了减压范围局限化、有限化的。其依据:(1)在临床影像学显示多节段狭窄,临床症状与体征却表现为单一节段或平面。临床检查与影像学报告相同节段或间隙考虑为“责任椎”或“责任间隙”,仅对责任椎或责任间隙处理即可。(2)病理学改变除致病因素的发展外还有长期退变、节段间微动所致骨质增生甚至骨桥形成,说明了由椎不稳到稳定的一个变化过程, 故稳定性往往较好。(3)大量国内外多节段选择性减压循证学资料证实。因此对于典型的轻、中度退行性腰椎管狭窄和无术前腰椎不稳、脊柱滑脱的患者施行“有限的手术”,即解剖结构破坏的有限化,椎管减压有效化。在减压过程中尽量减少骨性结构的破坏。对多节段椎管狭窄,采用交替、跳跃式减压,也是遵循了“有限手术原则”。这种选择性开窗减压使术后疗效明显提高。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