祛风解痉或称疏风解痉,是哮喘病证的重要治法之一,属治肺、治标之法,在中医哮喘病证的治疗中占有重要地位,历代医家从不同角度,对祛风解痉法进行了理解和论述,见解各异。笔者对祛风解痉法治疗哮喘病证源流进行考析,旨在促进中医祛风解痉法治疗哮喘病证理论的发展。中国中医科学院西苑医院呼吸科樊长征
1 祛风解痉法的基本含义
祛即“除掉”之意,祛风是祛除外邪,使肺气得以宣通;解亦即“消除”之意,解痉是解除气管挛急,使肺管通利。风为六淫之首,“善行而数变”,具有轻扬、升散、向上向外、开泄的特性,其性主动,为百病之长。《素问・太阴阳明论》曰:“故伤于风者,上先受之”。《素问・阴阳应象大论》曰:“风胜则动”。《临证指南医案》说:“盖六气之中,惟风能全五气。如兼寒则曰风寒,兼暑则暑风, ⋯⋯,故曰百病之长。”风邪所致疾病具有病位游走、变幻无常、发病迅速的特性;哮喘病证具备时发、时止、反复的特征,符合风邪所致疾病的特点。祛风解痉是使风消挛解,风止病祛;挛解则气道通,哮喘病证缓解。
2 祛风解痉法形成的理论渊源
“风盛”是哮喘发病的主要因素,是祛风解痉提出的病理基础。哮喘发作与风邪特点相符,多骤发骤止,反复发作。《素问・风论》云:“风者,善行而数变”;《内经》曰:“伤于风者,上先受之。”《内经・玉机真藏论篇》云:“是故风者,百病之长也。今风寒客伤于人⋯⋯弗治,病入舍于肺,名曰肺痹,发咳上气。”中医认为“风盛”包括了某些过敏因素,如吸入花粉、烟尘、异味气体等,均可影响肺的宣发肃降,致津液凝聚,痰浊内蕴,上扰气道,使气道平滑肌痉挛导致哮喘。故隋代巢元方说:“邪盛于肺则肺胀,胀则肺管不利,不利则气道涩,故气上喘逆,鸣息不通”。
3 祛风解痉法治疗哮喘病证主导地位的确立
祛风解痉作为治疗哮喘病证的大法,经历了历代医家的不断丰富与完善。元・朱震亨《丹溪心法治要》:“哮专主乎痰,宜用吐法。亦有虚不可吐者。治哮必须薄滋味,专主乎痰。必用大吐,吐药中多用甘,不可全用凉药,必带表散。”明・李{《医学入门・哮》云:“挟水寒须带表”,“凡哮须忌燥药,亦不宜纯凉,须常带表”。明・刘默《证治百问・喘》:“凡风寒初感,其病在肺,其邪在表。肺窍为风寒痰积闭遏,而有通者,则涕泪不清鼻息不利,喘嗽交作,两寸之脉必浮紧,或浮滑。先宜疏散之药急治之。此乃初起有余之标病也。”清・蒋宝素《问斋医案》中:“哮喘屡发,发时以散风为主。”清・林琴《类证治裁・哮症论治》:“总之,哮既发,主散邪;哮定,则扶之。”沈金鳌也认为:“哮之一证, ⋯⋯治需表散。”
4 祛风解痉法治疗哮喘病证经历了实践验证与认识的深化
祛风解痉治疗哮喘病证的有效性,在历代医家的临床实践中得到了验证。《金匮要略》云:“咳而上气,喉中水鸡声,射干麻黄汤主之。”方以麻黄为君,治风为主;杏仁、半夏、款冬花等治痰为辅。《类证治裁》云:“肺为气之主⋯⋯若出纳升降失常,斯喘作矣”,说明哮喘之治疗应以调理气机为要;朱丹溪认为:“善治痰者,不治痰而治气。”其治气就包括有以祛风疏散外邪为主的治法;《温病条辨》云:“治上焦如羽,非轻不举。”含有祛风解痉思想,常用地龙祛风、解痉、平喘,橘络化痰通络,蝉衣祛风解痉、轻清宣散等药物即是此意;《医学入门・咳嗽》曰:“风乘肺咳,则鼻塞声重,口干咽痒,语未竟而咳。”是风邪犯肺,肺失宣降,气道痉挛,津不上承而发哮喘,治疗当疏风宣肺,解痉止咳;秦景明《症因脉治・哮病》总结哮病之治:“身发热者,外有感冒,先解表,前胡苏子饮、防风泻白散,佐以化痰之药⋯⋯”。哮喘病证,多发于春冬季节,具有明显的季节性;发作前多有鼻痒、眼痒、喷嚏、流涕和咳嗽等先兆症状;发病迅速,时发时止,反复发作;发作时痰鸣气喘的特点,与风邪的特征极为相似。“风盛”是哮喘病证的关键病理因素,气道挛急、肺管不利、痰壅痰鸣是风邪侵袭机体后产生的病理结果。风邪袭肺,肺失宣发肃降,津液停聚为痰。正如《症因脉治》所说:“风痰之因,外感风邪,袭人肌表,束其内郁之火,不得发泄,外邪传内,内外熏蒸,则风痰之证作矣”。痰作为继发性致病因素,又可阻碍肺之宣降,气之升降,通过祛风解痉,使风邪散、痰滞祛、气道平、脉络通、枢机利、恢复肺的宣发肃降功能,则气机通畅,而喘自平。
总之,中医文献关于祛风解痉法治疗哮喘病证的记载很丰富,历代医家对祛风解痉法的概念、临床应用等作了一系列的论述,皆为深入认识探讨祛风解痉法奠定了基础。因此,祛风解痉法是基于对哮喘病证病因病理变化特点的全面认识提出的,符合哮喘病证的本质特征。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