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50岁以上老年人中约每7人就有1人是年龄相关性黄斑变性患者,如果得不到及时规范化的治疗,2年内85.1%的患者视力将降至法律盲(注:视力小于0.1)。”卫生部北京医院眼科戴虹教授在7月18日眼底病诊疗示范中心启动新闻发布会上提及。
黄斑是视网膜上视觉最敏锐的部位,也是最关键的部位,它主要是起到精细视觉的作用,区别颜色,读书、看报、看电视,看远方的物体等作用。当黄斑区域出现了病理改变,人的中心视力就会严重下降,因为黄斑区的视网膜细胞一旦被破坏,就无法修复,视力便永久受损。引起黄斑病变的因素中有一种是年龄相关性病变,俗称为老年性黄斑变性。
老年性黄斑变性多发生在45岁以上,年龄越大,发病率就越高。也正是因为这一点,老年性黄斑变性常常被误认为正常的老化过程。“在我国中老年人群中,对老年性黄斑变性的认知严重不足,不治疗、不正规治疗的情况层出不穷,甚至寄望于中药、“偏方”,延误最佳治疗时机,使患者遭受不可恢复的视力丧失案例屡见不鲜”,戴虹教授对比了黄斑变性高发病率与低认知的严峻现状。
老年黄斑变性(AMD)分为干性和湿性两个类型,干性AMD,不加控制会发展为严重的类型,即湿性AMD,又称渗出型AMD。湿性AMD多引起严重的视力障碍,占AMD引起严重视力损害的90%。
2000年以前,人类对黄斑变性的治疗几乎束手无策,近年来在AMD的防治方面,有较多基础和临床研究成果,这为减少AMD致盲率提供了依据和手段。70年代以来,研究人员探索的治疗方法有:激光治疗、手术治疗、经瞳孔温热疗法(TTT)、光动力疗法(PDT)、抗血管内皮细胞生长因子(Anti-VEGF)。上海市第一人民医院孙晓东教授在会上介绍道,血管内皮生长因子家族中的VEGF-A是眼底血管性疾病的主要致病因素,抗VEGF药物雷珠单抗的问世为治疗湿性AMD带来了突破性的进展,国际和中国的循证医学证据证实了雷珠单抗卓越的疗效和安全性。抗VEGF已被多个国际临床指南推荐为湿性AMD(wAMD)一线治疗方案。
然而,抗VEGF药物是玻璃体腔注射药物,对操作医生资格和操作流程都有较严格的要求。目前我国在临床方面尚缺乏统一的标准操作流程和临床诊疗指南来指导各级眼科医生规范化治疗湿性AMD(wAMD)。针对此问题,眼底病诊疗示范中心(COE)应运而生。
北京同仁医院王宁利教授谈到,在诺华公司的支持和推动下,首批诊疗示范中心已在北京、上海、广州、成都5家全国重点医院的眼科中心建立,意在培训各级临床医生湿性AMD(wAMD)临床诊疗指南及规范化玻璃体腔注射标准流程,优化院内诊疗流程,最大化医院容量及患者获益。
推荐阅读:
哪些是AMD高危人群?
大量的研究表明,AMD的发生与年龄、遗传、环境因素如长期暴露紫外线、环境污染、吸烟、与血抗氧化水平下降等因素有关。50岁以上老年人、有糖尿病史、高血压史和吸烟史,或长期从事户外工作的人群都是老年黄斑变性的高发人群,此外,研究表明,女性比男性更容易患病。
如何早期发现和及时诊断老年黄斑变性?
黄斑变性的症状:对比敏感度下降、暗点、视物变形、阅读能力下降、色觉功能减退等症状,然而,不是所有患者都会有这些症状,疾病早期或单眼发病时症状通常被忽视。
专家建议,55岁以上人群每年一次的眼底检查必不可少。诊断AMD其实很简单,首先,老年朋友可先通过阿姆斯勒表进行快速自查,这个表由黑白方格组成,方格中间有个黑点。如果黄斑区出现问题,盯着黑点看,线条可能就弯曲了。如果看到的表格发暗、发黑、直线变曲线了,可能提示黄斑的功能受损,要及时前往医院进行进一步检查。老年黄斑变性的诊断和评估步骤如下:
视力检查
阿姆斯勒表(Amslers)检查
眼底镜检查和生物裂隙灯立体检查
光相干断层扫描(OCT)
荧光素眼底血管造影和吲哚菁绿造影 (FFA&ICGA)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