化疗引起的恶心呕吐(CINV)严重影响肿瘤治疗的依从性及患者的生存质量,备受临床关注。在本篇资讯中,医脉通将对CINV的危害及发生的危险因素,CINV治疗,和CINV指南进行简要介绍。
CINV的危害及发生的危险因素
肿瘤患者治疗过程中CINV的出现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使患者的治疗依从性明显下降,具体的危害包括:对患者神经心理产生不良影响,如产生对治疗的恐惧感、抑郁等;机体上的危害,如导致患者出现脱水、电解质紊乱、吸入性肺炎、营养不良等,使病情加重;同时,CINV会增加家属心理负担、增加护理工作量以及加重患者家庭经济负担。
在一项随机临床研究中,将52例乳腺癌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分别接受标准剂量和低剂量的化疗药物治疗,观察患者预期性呕吐和化疗致吐的发生情况。结果显示,19%的患者因呕吐终止进一步治疗,其中70%的患者为接受标准剂量治疗者。此外,国外研究发现,无CINV的患者生活质量显著高于出现CINV患者,特别是化疗后,两组间评分有差别。鉴于CINV的严重危害,应在临床工作中予以高度重视。
CINV的危险因素包括:患者特征,如患者性别、年龄、酒精摄入史、体力状况、基础疾病以及既往化疗的呕吐控制情况等;化疗药物因素,如化疗药物的剂量强度、剂量密度、输注速度以及化疗药物的致吐性分级等。
CINV治疗以预防为主
CINV一旦出现则较难通过药物予以控制,因此CINV治疗的关键是要以预防为主,而非治疗。大量研究证实,肿瘤化学药物治疗前预防性应用止吐药物(如阿瑞匹坦)可以明显降低CINV的发生。比较而言,若在化疗前未能进行呕吐预防用药的患者,预期性呕吐出现的几率则显著升高,对治疗的依从性及患者生活状态均产生明显的不良影响。
因此在肿瘤相关治疗开始前,应充分评估呕吐风险,制定个体化呕吐防治方案,在化疗前给予预防性的止吐治疗。在末剂化疗后,因接受高度和中度催吐风险药物进行化疗患者的恶心呕吐风险仍至少持续2~3天,因此在整个风险期,均需对呕吐予以防护。
常用的抗呕吐类药物包括5-羟色胺3(5-HT3)受体拮抗剂、神经肽1(NK-1)受体拮抗剂、多巴胺受体阻滞剂、肾上腺皮质激素、酚噻嗪类以及精神类抗呕吐药物。最新上市的抗呕吐药物阿瑞匹坦是首个NK-1受体拮抗剂,具有全新的药理作用机制。该药对血脑屏障有良好的通透性,可选择性结合NK-1受体,而对NK-2及NK-3受体则几乎没有结合;并且,该药对NK-1受体的亲和力很高,能维持长时间的中枢活性,因此能够明显抑制急性和迟发性呕吐的发生。
阿瑞匹坦已获得国内外多个指南推荐用于CINV的预防用药。随着NK-1受体抑制剂阿瑞匹坦在中国上市,目前临床上对急性和迟发性呕吐的控制效果已明显提高。此前,作为预防中、高致吐风险化疗方案的有效药物5-HT3受体拮抗剂虽然可有效控制急性CINV(因早期阶段引发CINV的主要神经递质为5-HT),但其对迟发性CINV的预防作用较小。与之相比,阿瑞匹坦可以全程控制CINV,效果非常突出。
目前,国内外与止吐治疗相关的指南有很多,如中国肿瘤治疗相关呕吐防治指南(2014版)、美国国立综合癌症网络(NCCN)指南(2014版)、欧洲肿瘤内科学会(ESMO)/肿瘤支持治疗多国协会(MASCC)指南(2013版)及美国临床肿瘤学会(ASCO)指南(2011版)等,这些指南是指导临床治疗的极好工具,在临床上行之有效、能够明显提高CINV的完全控制率和缓解率、给患者的生活质量带来改善。
PEER临床研究结果显示,遵循指南则患者的CINV的完全缓解率为60%,而未遵循指南则降至50.7%,两组间差别明显(P=0.008),遵循指南能明显降低患者就诊率及急诊率。遵照指南,在化疗的前中后全程均需对CINV进行处理,如化疗前,评估CINV风险、评估预期性呕吐的发生几率;化疗中,根据不同致吐风险给予不同止吐方案、详细记录恶心、呕吐情况,在预防性止吐方案基础上仍然出现呕吐的情况下给予解救性止吐方案;化疗后,注意迟发性恶心呕吐,化疗后2~3天需要继续止吐、预防性止吐方案基础上仍然出现呕吐的患者,则给予解救性止吐方案。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