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华民族近二千年繁衍生息的漫漫历史长河中,《黄帝内经》是中医学理论形成的源泉,它的思想精髓是后世医家行医之圭钵、立论之准绳,它的医学主导作用及贡献功不可没。重视阳气及阴阳的调和贯穿于《内经》理论的始终,《素问?生气通天论》云:“阳气者若天与日,失其所则折寿而不彰,故天运当以日光明。”
古人把阳气在人体中的重要作用比作天空与太阳的关系,如果天空没有太阳,那么大地将是一片漆黑阴冷,万物不能生长。所以天地的运行,必须要有太阳的照耀。而人的生命也需要阳气的敷布和温煦,人体若失去了阳气,生命也就不复存在。“阳强则寿,阳衰则夭”、“阳气者,精则养神,柔则养筋”阳气充盛,则人体的生机旺盛,阳气衰减,则人的机能随之而衰。
阳气是人体生命活动的源动力,是万物生命活动的主导者。人体精气津液的生化、输布及代谢产物的传送与排泄,全赖阳气的作用才能达到生化不息。机体之能温,水谷之能化,升则以养神,达下则以柔筋,也离不开阳气。由此可知:阳气,既是人体功能活动的本身,又是维持这些功能活动的物质,能够促进或维持机体生长发育、脏腑功能活动及具有温煦、固摄、推动、化生等作用,阳气的重要性可见一斑。
肿瘤古谓之“积聚”、“症瘕”,《黄帝内经》中有许多类似的描述,《灵枢?百病始生》云“积之始生,得寒乃生,厥乃成积”。《灵枢?五变篇》说:“肠胃之间,寒温不次,邪气稍至,蓄积留止,寒多则气涩,气涩则生积聚也。”《灵枢?水胀篇》:“肠覃何如?歧伯曰:寒气客于肠外,疽肉乃生。其始生也,大如鸡卵。”
由此可见,《内经》中有关积聚的病因不外阳虚、寒积。阳气对人体生理病理都有有广泛的影响,心无阳则血不能运,脾无阳则水谷不化,肝无阳则疏泄不行,肺无阳则宣降失司,肾无阳则浊阴凝闭。阳气不足,稍有阻滞,百病重生。由于人体的阳气虚,热量不足,失于温煦推动,津液精气运行缓慢,使寒从中生,产生了气滞血瘀与湿聚痰凝而导致寒痰内凝,有形的症瘕积聚就形成了。
阳气亏虚,也可导致机体卫外不固,外邪六淫不正之气乘虚而入,导致机体脏腑气血阴阳失调,出现气滞血瘀、痰湿结聚等病理变化,日久成积发为肿瘤。《诸病源候论》说:“积聚着,由阴阳不和,脏腑虚弱,受于风邪,搏于脏腑之气所为也”《外证医案》中也明确指出:“正气虚则成岩”,正虚邪实正是恶性肿瘤发生的基本病机。
现代医学生物学认为肿瘤细胞是一群发育不成熟的细胞。分化不完全是肿瘤细胞有别于其他正常细胞的特点,分化程度越低,恶性程度越高。而中医学中的阳气正是促进机体生长发育的原动力。所谓“阳化气”对应的是细胞分化、凋亡相关于细胞的执行功能,若阳气虚,必然导致机体的生长发育迟缓,于细胞则表现为细胞的分化不成熟。
所谓“阴成形”则对应细胞增殖相关于细胞数量、形体增长,阳气虚越重,细胞的分化越低,发育异常、增殖失控的程度越重,恶性程度就越高。现代免疫学则认为机体每天有成千上万的细胞发生突变,正常情况下均能被机体免疫系统清除,但癌症患者体内的瘤细胞却能逃脱免疫监视不断增殖,究其原因与阳气固护失调相关,所谓“阴阳之要,阳密乃固”“阳者卫外而为固也”,这里的阳气又称“卫阳”、“卫气”,好比人体的卫士,它分布在肌肤腠理间,抵御外邪,盖“阳密则邪不外淫,而精不内亡”,只要阳气旺盛,就可以百病不侵。肿瘤细胞相对于人体来说为邪,而人体阳气虚,无力抗邪,肿瘤细胞就不断滋生,正所谓“邪之所凑,其气必虚”。
所以,对于肿瘤的治疗,若一味采用清热解毒,只在白花蛇舌草、半枝莲、蚤休等大寒大凉的中药上下功夫,必然背道而驰,究其原因,首先应了解肿瘤形成的根本原因,判断癌症患者机体阳气亏虚的程度,辨证求因,扶阳气而化阴寒是治疗之根本。扶正以祛邪,祛邪而不伤正,保持良好的生活质量,甚或与瘤共存方是中医学治疗肿瘤的精华所在。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