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7年3月~2011年1月,我科应用可调式骨盆外固定架治疗不稳定性骨盆骨折48例,临床效果满意,报道如下:
1、材料与方法
1.1 器械 开口器和钻孔器(见图1):开口器尖部呈三棱锥样,长约1cm,较锐利,其后有环状平台防止过深。钻孔器尖部为圆弧扁平状,直径约3.6mm,有0~10cm单位刻度。可调式骨盆外固定架(已申请专利,专利号:zl 2007 2 0020106.3 )(见图2、3):包括可调固定横杆1、斜固定杆2、横行固定杆3、锁紧夹4、外固定螺钉5。
可调固定横杆由左右两段组成,两段横杆的内端均有带螺纹的内孔,且两内孔中的螺纹旋向相反,共同安装在调节螺丝6的两端。斜固定杆通过锁紧夹固定在可调固定横杆上,斜固定杆通过锁紧夹固定带有骨钉的横行固定杆,横行固定杆通过锁紧夹固定骨钉。
1.2 病例资料 本组48例,男30例,女18例,年龄22~72岁。骨折按Tile分类:B1型16例,B2型14例,B3型6例,C1型8例,C2型3例,C3型1例。合并休克22例,尿道及膀胱损伤5例,肠道损伤3例,阴道损伤2例,颅脑损伤6例,神经损伤2例,其他部位骨折24例。
1.3 术前准备 术前患者均常规行骨盆前后位及入口、出口位X线检查和CT扫描检查,评估伤情,确定骨折类型。早期给予抗休克治疗并积极处理危及生命的合并伤,待生命体征平稳后再行手术。
1.4 方法
于髂前上棘后约2cm处局部浸润麻醉,Φ4mm斯氏针穿皮肤至髂骨,以自制开口器钻开骨皮质后,再以自制钻孔器顺髂骨内外板间左右旋转缓慢进入
髂骨深度约5cm,钻孔方向宜指向髋臼顶方向。以椎弓根探子或细克氏针探查钻孔5壁是否完整,然后将Φ5mm外固定螺钉旋入髂骨。于第1螺钉后方约3cm处以同样方法旋入第2枚外固定螺钉。同样方法于对侧旋入2枚外固定螺钉。创口仅为4个直径约5mm的皮肤创口。安装并锁定2根横行固定杆,最后安装连接两侧斜固定杆的“#”型支架,复位满意锁定。
对垂直不稳的骨折侧做头尾侧移动复位动作至复位满意,具体做法是:两侧髂骨外固定螺钉锁定后,以一侧为支点,握住另一侧横行固定杆做患侧髂骨的头尾侧复位至复位满意(见图4)。
2、结果
48例患者均一次顺利完成手术,手术时间18~30min。患者均获得随访,时间6个月~3年。骨折均在6个月内愈合,未发现骨折不愈合及延迟愈合。根据童松林[1]等的评价标准:优36例,良8例,中4例。
3、体会
外固定器主要应用于前后暴力致伤的骨盆骨折,尤其适用于开书样损伤,也被作为治疗垂直不稳定骨盆骨折的一种暂时固定。
本组病例在治疗B型及C1型骨盆骨折中可达到满意的临床效果,对于双侧不稳定的C2、C3型骨折疗效较差,纯前方支架不具备足够的强度稳定后侧骶髂关节,往往需行骨牵引对抗垂直移位,或结合内固定手术。本组7例后遗创伤性骶髂关节炎疼痛,4例C2、C3型症状较重,需要服药止痛药物缓解。
可调式骨盆外固定架的特点:
①操作器械的改进:传统的钻头及克氏针钻法可能穿透髂骨内外板导致钻孔失败,我们自行设计了开口器和钻孔器,钻孔时左右旋转,缓缓进入,由于前端呈圆弧扁平状,柔性旋转进入,故只在内外侧髂骨皮质骨间进入,不会穿透皮质,从而避免进入腹腔或进钉失败。
②骨盆支架连接的改进:“#”形支架交叉点均为锁定螺母,螺母半松弛状态下安装极为方便,除了可以内收外展复位外,一侧固定后另一侧可以行提拉复位,然后锁定螺母。维持复位的支点为一侧支架臂的两个固定点,提拉复位通过另一根纵杆来完成。
③材料的改进:不稳定骨盆骨折多系高能量损伤所致,合并伤多,由于早期为稳定骨盆、控制出血而给予外固定治疗,而金属外固定架能够影响MRI的检查,需将外固定架卸除或骨盆骨折愈合后再行检查,这就会导致再次手术创伤或其他损伤部位的诊疗。故将不锈钢金属材料改进为碳纤维材料,将普通螺钉改为纯钛螺钉,从而不会影响MRI检查。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