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围神经的检查
1、患肢检查:注意有无伤口及其位置、范围、深度、周围软组织状况;有无感染;有无肿块等,以及有无合并损伤(如骨折、脱位)。如伤口已经愈合或没有伤口,只需观察瘢痕情况、血运以及功能状况。此外,肢体姿势也能反映出不同的周围神经损伤,如桡神经损伤可出现垂腕;尺神经损伤可出现爪状指;正中神经损伤可出现“猿手”畸形;腓总神经损伤可出现足下垂。
2、运动功能检查:肌力分级
3、感觉功能检查:一般检查痛觉和触觉,应双侧对比。实体觉与浅触觉为精细感觉,痛觉与深触觉为粗感觉,神经修复后,粗感觉的恢复较早也较好。感觉功能障碍亦可用6级法区分其程度,即S“0”级:完全无感觉;S“1”级:深痛觉存在;S“2”级:有痛觉及部分触觉;S“3”级:痛觉和触觉完全;S“4”级:痛、触觉完全,且有两点区别觉,但距离较大;S“5”级:感觉完全正常。
4、反射:可由于神经或肌肉的受损而引起腱反射减退或消失。
5、营养改变:周围神经损伤后,其支配区域可出现皮肤温度低、无汗、萎缩、指甲起嵴并呈爪状弯曲,也易出现外伤性慢性溃疡、冻伤等。无汗或少汗区一般与感觉消失的范围相符合。
6、神经干叩击试验(Tinel征):神经损伤后或损伤神经修复后,在相应平面轻叩神经,其分布区会出现放射痛和过电感,这是神经轴突再生较髓鞘再生快,神经轴突外露,被叩击时出现的过敏现象。这一体征对神经损伤的诊断和神经再生的进程有较大的判断意义。随着再生过程的不断进展,可在远侧相应部位叩击诱发此过敏现象。
相关文章